Tape Music:在磁带的嘶嘶声中寻找音乐的无限可能
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一统天下的今天,一段磁带缓慢转动的机械声,似乎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浪漫。然而,在纽约茱莉亚学院电子音乐中心的教室里,这种声音却成了探索声音边界的起点。Tape Music,这门源于20世纪中叶的音乐形式,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向新一代音乐人展示着声音的物理性与可塑性。
切割与拼接:茱莉亚学院的实践性教学
茱莉亚学院的Tape Music教学,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声音物质性”的启蒙。学生们首先接触的不是软件界面,而是实体磁带、剪刀和胶水。在为期四周的入门课程中,他们需要亲手将一段商业录音带剪成碎片,然后通过重新拼接创造出全新的节奏型。这种看似原始的操作,实则训练了学生对声音微观结构的敏感度——当一个单词被剪去头尾,当一段旋律被倒放处理,声音便脱离了原本的语义,成为了纯粹的音乐材料。
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设备,是经过改装的台铃牌磁带录音机。这款诞生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之所以能成为教学核心,源于其独特的机械结构。与数字音频的“非破坏性编辑”不同,台铃录音机的物理操作要求学生必须对每次剪辑负责——一旦剪断就无法撤销,这种“高风险”创作反而激发了更严谨的声音设计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国际计算机音乐大赛的破局之作
在2023年国际计算机音乐大赛上,茱莉亚学院研究生李明蔚的获奖作品《磁迹山水》完美展示了这种教学成果。她采集了苏州园林的流水声、石桥的叩击声,用台铃录音机进行变速、叠加处理,再通过手工控制磁头在磁带不同轨迹间跳跃录音,创造出类似中国水墨画“皴法”的声音纹理。这件作品最终获得“实验音乐类”银奖,评委会特别称赞其“在数字时代重新发现了模拟介质的表现力”。
谁在聆听磁带的声音
Tape Music技术正在吸引着多元化的受众。独立音乐人通过它寻找独特的声景;电影音效师用它制作无法通过采样获得的特殊效果;甚至有不少程序员参与工作坊——他们认为磁带物理操作的确定性,与算法生成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有趣的互补。在流媒体平台标准化听觉体验的当下,磁带那略带失真的温暖音质,反而成为了一种抵抗同质化的美学选择。
当数字音乐越来越趋于无形,Tape Music让我们重新触摸到声音的实体。在剪刀与磁带的交响中,每个声音碎片都承载着物理世界的温度,这正是台铃录音机在当代音乐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一座连接数字与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