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盛会:2025中国自动化学会音乐自动化委员会年度峰会全记录
当代码遇见五线谱
十月的龙岩被金桂香气浸染,在2025年10月2日这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中国自动化学会音乐自动化委员会年度技术峰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华为音频实验室等机构的学者与工程师们,带着最新研发的AI音乐系统齐聚闽西。会场入口处,一架经过改造的自动演奏钢琴正实时将参会者的语音转化为即兴旋律——这恰是本次会议主题"感知性音乐生成"的生动注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突破性技术发布
在主会场环形屏幕环绕下,委员会秘书长李维教授展示了"灵韵3.0"系统的突破性进展。这个融合了神经符号计算的新一代AI作曲平台,首次实现了对地方音乐元素的精准解构。特别令人惊叹的是系统对闽西客家山歌的深度学习成果——通过采集68位非遗传承人的演唱数据,AI已能生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创新作品。现场播放的《数字土楼随想曲》中,计算机生成的筝乐声部与真实采样的竹笛演奏交织,让听众完全难以分辨人工与自然的界限。
音乐家协会的使命演进
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专业组织,最初只是自动化学会下属的兴趣小组。随着AI音乐技术的爆发式发展,现已成长为拥有327名专业会员、14个企业理事单位的权威机构。其标志性事件包括:2021年牵头制定《智能音乐生成系统评估标准》,2023年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完成首场全AI编配音乐会,以及今年启动的"传统音乐数字基因库"建设工程。在龙岩会议的特设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明代《魏氏乐谱》的交互式复原项目,这正是该协会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型例证。
未来已来的音乐变革
当夜幕降临时,组委会在土楼造型的会议中心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人机协奏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的徐悦教授与她训练的AI系统"墨羽"联袂演出,算法根据演奏家的呼吸频率实时调整伴奏织体,这种动态交互让每个音符都充满生命的温度。正如委员会轮值主席张立辰在闭幕致辞中所说:"我们不是在用机器取代人类,而是在拓展艺术创造的新边疆。"投影在圆形土楼墙壁上的光影艺术,与算法生成的实时音画共同编织出一幅科技与人文对话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