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青岛:山东音乐家协会秋季交响,奏响黄海之滨
海风与音符的邂逅
当十月的海风轻抚过栈桥,当八大关的梧桐叶开始泛黄,青岛这座被誉为“琴岛”的城市,在2025年10月5日这一天,被注入了一股鲜活而磅礴的音乐力量。山东音乐家协会选择在此日于此地,举办其年度重磅活动——“黄海之声”秋季新作发布会,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协会近年来艺术探索与创新的集中展现。
山东音乐家协会,作为齐鲁大地上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专业音乐组织,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它如同一位沉稳的指挥家,既深植于《沂蒙山小调》这样的民间土壤,又敏锐地捕捉着现代音乐的脉搏。协会通过系统性的采风、创作、研讨与展演,将山东的鼓子秧歌的节奏、吕剧的韵白、乃至黄河入海的涛声,都化作了音符,编织进中国当代音乐的图谱之中。而本次“黄海之声”发布会,正是其“海洋主题创作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旨在用交响乐、室内乐以及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的新作,探讨海洋文明与人类情感的深层联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执棒者与筑梦者
任何伟大的艺术实践都离不开卓越的个体。谈及山东音乐家协会,有两位艺术家的光芒无法忽视。一位是协会现任主席,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陈宏健先生。他师从名家,指挥风格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入微,尤其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用西方交响乐的语汇进行诗意表达。他的近期作品《海岱长风》,便是本次发布会的核心曲目之一,试图用音乐描绘从泰山之巅到黄海之滨的壮阔地理与人文画卷。另一位是中青年作曲家的翘楚苏雨桐。作为协会创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她的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现代性的和声语言见长。此次她带来的电子交响诗《鲸歌》,通过采样真实的鲸类声音与交响乐团互动,营造出一个空灵而深邃的海底世界,引发了业内对音乐与生态关系的新思考。
动态聚焦:创新与聆听
2025年10月5日的活动,远不止于一场音乐会。当日下午,在青岛大剧院的艺术沙龙内,一场题为“听见海洋:从传统器乐到数字音频”的学术研讨会率先举行。陈宏健、苏雨桐与来自海洋研究所的学者、新媒体艺术家同台对话,探讨了声音科学、海洋环境保护与音乐创作之间的跨界可能。研讨会现场观点交锋,灵感迸发,为晚上的音乐会做了充分的理论与情感铺垫。夜幕降临,青岛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音乐会以一首充满胶东民歌风味的管弦乐《渔鼓》开场,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随后,《鲸歌》的空灵之音带领听众沉浸于深海幻境,而压轴的《海岱长风》则以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收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刻,音乐家协会的使命——让音乐既扎根土地又仰望星空——得到了最动人的诠释。
这场在青岛举办的音乐动态,是山东音乐家协会前行路上的一个生动注脚。它清晰地表明,协会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多元和跨界的姿态,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舞台之上。音符落在黄海之滨,激起的涟漪却将传向远方。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个汇聚了齐鲁才情的音乐团体,将继续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不息的创新精神,为我们谱写出更多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