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吉林奏响梵音新篇,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绽放时代华彩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96

2025年10月2日:吉林奏响梵音新篇,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绽放时代华彩

2025年10月2日,一个看似寻常的秋日,但在中国吉林省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却涌动着一股清澈而深邃的暖流。这一天,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禅心·音缘·时代回响”的专题研讨会与新作品品鉴会。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活动,更是古老梵呗与现代音乐理念一次充满灵光的碰撞,标志着中国佛教音乐在专业化、艺术化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迈进。

溯其源流:庄严音声的现代守护者

要深刻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将目光投向其主办方——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该学会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是一个汇聚了国内顶尖音乐学者、作曲家、演奏家以及佛教界音乐实践者的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专业艺术整合的一个缩影。学会的宗旨并非简单地传承古老的佛教仪轨音乐,更致力于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符合当代审美、弘扬正向价值的佛教音乐新创作。它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跨越千年的钟磬梵呗,另一头则通向现代音乐创作的广阔天地。近年来,学会重点推动了“佛教音乐数字化采风工程”,利用现代录音录像技术,抢救性地保存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寺庙音乐;同时,定期举办的“佛教音乐创作人才研修班”,也为这一独特音乐门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025年10月2日:吉林奏响梵音新篇,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绽放时代华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观其当下:吉林盛会的新声与新思

回到2025年10月2日的吉林现场。此次活动选址于一座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设施的文化剧场,本身就寓意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活动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研讨会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佛教音乐传播与美学建构”,学者与艺术家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有观点认为,AI技术可以为佛教音乐的创作提供新的音色与结构灵感,例如模拟出空灵的“虚拟法器”之声;而反对者则强调,佛教音乐的内核在于修行者的身心实践与现场的感染力,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思想的交锋,恰恰凸显了学会在学术上的开放与活力。

下半场的新作品品鉴会则将理论探讨化为了可感的艺术现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部由青年作曲家领衔创作的多媒体交响音画《莲境·智光》。作品大胆地将传统的诵经声采样、笙箫笛磬等法器,与交响乐队的宏大织体以及实时生成的视觉影像相结合。音乐时而如深山古刹般静谧,时而又如智慧光芒迸发般辉煌,营造出一个既神圣又充满现代感的听觉与视觉空间。这首作品的问世,充分证明了佛教音乐元素完全可以成为当代严肃音乐创作中极具表现力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宗教仪式的附属品

展望未来:清净音声的无限可能

吉林的这次活动,其意义远超一时一地的热闹。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中国音乐家协会佛教音乐学会正引领着佛教音乐从寺庙的经堂稳步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从单纯的宗教功能扩展到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这不仅是音乐的进步,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当清净庄严的梵音以精妙的现代音乐语言重新诠释时,它所抚慰的,或许已不仅仅是信仰者的心灵,更是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片刻宁静与精神慰藉的现代人。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学会将继续作为核心推动力,让这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声,在新时代的乐章中,找到更加悠远而深刻的回响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