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自然的交响:张家界见证动物声音研究新突破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91

音乐与自然的交响:张家界见证动物声音研究新突破

2025年10月2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云雾尚未散尽,一场关于生命韵律的学术盛宴已在金鞭溪畔拉开帷幕。中国动物学会音乐动物专业委员会在此发布《跨物种声景共鸣研究报告》,首次系统性揭示了野生动物发声规律与音乐创作原理的深度关联。这座以奇峰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此刻正成为连接自然科学与艺术创作的特殊桥梁

解码自然的乐章

当与会学者播放一段经过声谱分析的中华秋沙鸭求偶鸣叫时,在场音乐家惊讶地发现其节奏型竟与土家族打溜子的传统锣鼓点高度契合。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声教授在现场演示中解释道:“通过声学监测设备收集的3000小时野生动物音频显示,83%的鸟类鸣叫存在稳定的音程关系,猕猴的警戒呼叫则呈现出鲜明的复调特征。”这些发现正在重塑人类对动物通讯系统的认知——自然界本就存在着未经雕琢的原始乐章

音乐与自然的交响:张家界见证动物声音研究新突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科学遇见艺术

成立于2022年的音乐动物专业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此次发布的《声景生态作曲指南》开创性地提出了“生物频率映射法”,指导作曲家将穿山甲掘土的低频振动转化为大提琴声部,把萤火虫发光频率翻译成钢片琴的闪烁音型。在专题工作坊中,青年作曲家王弦带领团队根据金丝猴群日常交流创作的《云雾森林协奏曲》,让听众真切感受到生物声学与音乐美学的完美融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声景保护计划”的启动。该计划通过在保护区内布设32个全频段收声点,持续记录正在消失的生态声景。首批采集的原始音频包括濒危物种中华鬣羚的求偶呼唤、原始珙桐林的风穿叶隙之声,这些珍贵记录将被编码为数字基因库,既为生态研究提供依据,也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夜幕降临时,学者与音乐家们在星空下举行声景冥想会,当云豹的历史录音与土家族民歌交织回荡在山谷中,所有人都在那一刻领悟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质上就是在守护人类文明最深邃的创作源泉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