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新韵动襄阳:2025中国扬琴学会音乐盛会全记录
十月的襄阳城浸润在桂花香与弦音之中。2025年10月2日,中国扬琴学会年度音乐盛典在襄阳唐城剧场拉开帷幕,这场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主题的音乐会,不仅展现了扬琴艺术的多元面貌,更以创新编排颠覆了大众对民族乐器的刻板认知。
音律革新的破晓时刻
当晚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数字丝路》全球首演。这首由青年作曲家陈桉操刀的作品,将扬琴与全息投影技术完美融合。演奏者腕间翻飞的双竹时而激荡出敦煌壁画般的金色光晕,时而化作数据流在剧场穹顶奔涌。尤其当十二台改良双音扬琴同时奏响量子拟声段落时,声场探测器记录到27.5Hz的特殊共振频率——这恰与编钟古音的物理特性不谋而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会发展的创新轨迹
中国扬琴学会秘书长李月华在会后专访中透露,本次演出使用的智能扬琴嵌入了物联网模块,可实时监测琴竹击弦力度与共鸣箱温湿度。这种诞生于2023年的"智慧琴竹计划"现已升级至3.0版本,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数千名演奏家的指法数据,正在构建全球首个扬琴演奏动态数据库。
在传统曲目《林冲夜奔》的演绎中,年过七旬的荣誉会长李玲玉特意选用了明代《弦索备考》记载的丝弦配置。当沧桑的旋律与舞台背景的古城墙投影交织,观众仿佛穿越到六百年前的襄阳码头。这种古今对话的巧思,正是学会近年来推动的"时空弦歌"项目精髓——让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回响。
跨界融合的艺术实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音乐会特别设置了VR体验区。通过佩戴特制设备,观众可化身琴竹在虚拟琴弦间穿梭,亲身体验《渔舟唱晚》的涟漪泛音如何生成。这种沉浸式艺术教育项目,是学会与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室合作三年的成果,目前已在襄阳五中开展试点教学。
随着返场曲《汉江奔腾》的激越旋律响彻剧场,二百位演奏者手中的琴竹共同扬起,如同金色麦浪在月夜翻滚。这场持续三小时的音乐盛宴,不仅刷新了扬琴合奏规模的吉尼斯纪录,更以科技与艺术的双翼,托举着千年古琴飞向新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