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红烧肉——音乐肉类委员会的“味蕾与听觉”盛宴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红烧肉——音乐肉类委员会的“味蕾与听觉”盛宴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外滩老码头艺术中心,一场颠覆传统的音乐会正悄然酝酿。空气中弥漫着黑胡椒与低音提琴的混合气息,舞台灯光照在仿制火腿形状的打击乐器上——这里是中国肉类协会音乐肉类委员会的秋季发布会现场。这个看似荒诞的组合,实则是当代艺术与产业融合的一次大胆实验,它用音符解构肉的肌理,用旋律腌制时间的风味

音乐肉类委员会:从屠宰场到音乐厅的跨界革命

音乐肉类委员会成立于2023年冬至,最初只是肉类加工厂工人在休息时用生产工具即兴敲打的娱乐活动。当这些充满生命律动的节奏被旅法音乐家陈培勋偶然发现后,竟发展成融合食品科学与实验音乐的先锋组织。委员会的核心使命令人莞尔:用音乐语言诠释“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他们的年度重点事件“骨鸣共振”音乐节,要求所有乐器必须与肉类产生关联——比如用风干肠衣制作提琴琴弦,用冻肉切片机改造为金属打击乐器的音槌。今年更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肉类音谱”,将不同部位肉质的纹理与对应节气的气候湿度、音阶频率建立数学模型。

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红烧肉——音乐肉类委员会的“味蕾与听觉”盛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庖丁解牛的新传人:协会灵魂人物谱

被乐评人称为“肉食肖邦”的驻会作曲家廖永新,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专攻食物音乐学。他的代表作《五花肉变奏曲》通过32次变奏演绎同一块伊比利亚黑猪肉在煎烤过程中的油脂崩裂声、肌纤维收缩频率,去年更在柏林爱乐大厅引发观众集体觅食的趣闻。而首席演奏家“肋排女王”玛丽娜·伊万诺娃,这位俄裔华籍音乐家擅长用特制肋排琴演奏——那是用24根不同长度的牛肋骨悬挂而成的打击乐器,她能用琴槌精准敲出《野蜂飞舞》中蜂蜜震颤的质感。最令人称奇的是声乐总监朱大厨,这位前米其林三星主厨开发出“肉质共鸣唱法”,据称能通过控制喉部肌肉模拟出和牛雪花脂肪融化的泛音效果

在发布会压轴环节,委员会揭晓了全新编制的《食物链安魂曲》。当低音号模拟出屠宰场的电击声,童声合唱团用江浙童谣旋律吟诵冷链物流数据,某种奇特的庄严感笼罩全场。投影幕布上实时生成的声波图谱,竟与现场熏制香肠的肌理变化形成同步共振。这种将残酷生产链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尝试,或许正是当代人面对食物最深刻的忏悔与礼赞。散场时每位观众获得的“可食用门票”——用音乐频率催熟的火腿切片,更让这场演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感官盛宴。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