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曲艺音乐的新声浪
协会之声: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2025年10月5日,上海这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都市,见证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音乐委员会的一场里程碑式活动。在豫园古戏台与现代艺术中心同步举办的“曲韵流芳”音乐发布会上,协会正式推出了《数字时代曲艺音乐传承白皮书》及“AI辅助创作平台”。这一举措并非偶然——成立于1985年的曲艺音乐委员会,四十年来始终肩负着抢救濒危曲种、规范音乐体系的重任。从早期整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浩大工程,到2018年将苏州评弹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如今拥抱人工智能,协会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脉搏上。本次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实时演示了AI如何分析京韵大鼓骆派唱腔的“疙瘩腔”,并生成符合传统格律的新旋律,让年轻创作者能像搭积木般组合出既传统又新颖的曲艺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物剪影:守正创新的艺术家们
聚光灯下,委员会主任、七旬老艺术家周望之抚摸着陪伴半生的三弦,讲述了他与算法工程师合作训练AI模型的三百个日夜。“机器不是要取代艺人,而是要做一面更精准的镜子。”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以《江南丝竹叙事曲》斩获牡丹奖,如今头发花白仍坚持每天练功四小时。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副主任徐曼——这位“80后”琵琶演奏家,身着汉元素时装,在发布会现场用电声琵琶与AI生成的和声即兴合奏。她创新的《评弹摇滚协奏曲》在B站播放量破千万,成功让苏州评弹走进Z世代歌单。还有致力于曲艺数字化存档的秘书长李哲,这位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海归”音乐学家,带领团队开发出能识别32种地方曲艺唱腔的声纹分析系统。
未来已来:技术赋能下的曲艺新生
当老戏迷还在争论AI生成的梅花大鼓是否“有魂”时,上海徐汇区的社区曲艺班已开始用AI教练纠正学员的发音。技术革命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陕北说书艺人通过云端平台与广东粤曲爱好者隔空对唱;AR技术让观众用手机扫描戏票就能看到虚拟名角全息表演。这场始于上海的音乐变革,正如黄浦江潮水般涌向全国——成都的曲艺茶座引入全息投影,天津的相声园子上线实时弹幕互动。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长李明启在贺信中说:“曲艺音乐的现代化不是拆旧建新,而是给老宅安装智能家居,让传统活在当下。”随着更多音乐家加入这场跨界实验,十月金秋的这场发布会,或许正是古老曲艺驶向星辰大海的起航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