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北京中国曲艺音乐学会音乐新浪潮:传统与未来的交响
学会的传承与革新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金秋的午后,北京国家大剧院内,中国曲艺音乐学会的一场名为“声脉·新韵”的年度音乐发布会,正悄然掀起一场传统曲艺与现代审美融合的革命。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曲艺音乐组织,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保护、研究与发展中国曲艺音乐的重任。它不仅是各地曲艺音乐家交流的殿堂,更是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走向现代观众的核心引擎。今年的发布会,学会一改往日以学术研讨为主的风格,大胆地将舞台交给了“实验”与“跨界”。重点事件“数字戏台”项目的启动,成为了全场焦点。该项目利用全息投影与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让已故的曲艺大师的影像与当代音乐家同台“对唱”,一曲《数字牡丹亭》不仅重现了大师风采,更通过电子音效与昆腔的碰撞,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视听体验,标志着学会正从“博物馆式”的保护,转向“活态化”的创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巨匠风采:学会的灵魂人物
这场革新的背后,离不开学会中那些深具影响力的灵魂人物。会长李婉清女士,一位毕生致力于京韵大鼓研究与创新的音乐家,是推动此次转型的关键力量。她不仅精通传统鼓书的每一处气口与韵味,更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新技术。在发布会上,她亲自演示了如何将智能编曲软件生成的节奏型,无缝嵌入传统大鼓的“快板”段落中,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节奏张力。她的名言“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香火,而是需要持续注入活水的河流”,成为了当晚许多年轻音乐家的座右铭。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是学会的“技术顾问”、青年作曲家陈啸。他虽年轻,却以其对传统乐器音色的数字化解构而闻名。在本次发布的《胡同回声》系列作品中,他使用采样自老北京胡同叫卖声和三弦音色,通过算法重新组合,生成了一部充满都市记忆又极具未来感的电子音诗,展现了新生代音乐家对“曲艺”概念的拓展。
未来已来:曲艺音乐的无限可能
2025年10月5日的这场发布会,其意义远不止于几部新作品的亮相。它象征着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乃至整个曲艺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重构。从李婉清会长对技术融合的坚持,到陈啸等年轻艺术家对音乐本体的颠覆,一条清晰的路径被勾勒出来:曲艺音乐的未来,在于其内核的坚守与外延的无限拓展。它可以是社区茶馆里的原汁原味,也可以是音乐节上的震撼电音;它可以讲述千年的忠孝节义,也可以探讨当代人的孤独与联结。这场在北京掀起的音乐新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世界证明,最古老的脉搏,也能跳动出最未来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