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伦理新浪潮: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伦理上海宣言》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伦理新浪潮: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伦理上海宣言》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金秋的下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一场关乎音乐未来的重要会议正悄然改变着艺术与科技的边界。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在此发布了震撼音乐界的《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伦理上海宣言》,这不仅是我国首个针对AI音乐创作的伦理指南,更标志着音乐伦理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音乐伦理委员会的使命与突破

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这个组织一直致力于探讨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委员会由音乐学家、伦理学家、作曲家和社会学家共同组成,过去七年中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音乐伦理学术研讨会,出版了《音乐伦理学研究》系列丛书。而2025年的这次大会,因其直面AI技术对音乐领域的冲击而被誉为“音乐界的里程碑事件”。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伦理新浪潮:中国伦理学会音乐伦理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伦理上海宣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委员会在本次会议上特别展示了他们研发的“音乐伦理评估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对AI生成音乐作品进行文化适应性、价值观符合度和创造性三个维度的评估。现场演示中,系统对一段由AI生成的融合了京剧元素的电子音乐进行了分析,准确识别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符号误用风险,令在场观众惊叹不已。

音乐伦理的守护者们

委员会主席、著名音乐学家陈音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当AI能够模仿贝多芬的风格创作新作品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音乐中不可替代的人性光辉?”这位67岁的学者在过去三年领导团队完成了《音乐创作伦理导论》的修订,新增的“数字音乐伦理”章节已成为多所音乐学院的必修内容

更引人注目的是委员会最年轻的副会长、作曲家林凡。这位35岁的音乐才俊刚刚凭借AI与人声交互作品《元》获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却在演讲中强调:“技术永远应该是艺术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必须守住音乐的情感真实性和文化归属感。”林凡在会议现场演示了他的新作《江南记忆》,作品中AI系统学习了他祖母哼唱的苏州民谣,然后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赋予了新的音乐表达

这次发布的《上海宣言》提出了AI音乐创作的五大原则:尊重文化本源、保障人类创造性核心地位、明确版权归属、防止技术滥用和维护音乐多样性。宣言特别强调,任何AI音乐作品都应明确标注生成过程中的人类参与程度,并禁止完全由AI生成的音乐参加传统创作类比赛。这些规定立即在音乐界引发了热烈讨论,有评论认为这是“给狂飙的AI音乐套上了理性的缰绳”。

随着夜幕降临,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响起了由委员会监制的“伦理AI”创作的交响乐《东方启明》,音乐中传统民乐与电子声效的交融,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音乐界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伦理坐标。这场音乐与伦理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它的回声,必将穿越时空,影响未来每一个音符的跳动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