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产业新风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音乐中小企业委员会发布年度战略
协会介绍与战略发布
2025年10月5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音乐中小企业委员会在上海外滩国际音乐中心揭开了年度战略的序幕。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协会,最初只是几位音乐产业从业者在咖啡馆里萌生的构想,如今已发展成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5000家会员单位的权威组织。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是打破传统音乐产业的壁垒,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对接与技术创新,为中小型音乐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沃土。本次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式启动了“音乐产业数字化共生计划”。该计划将联合人工智能企业与区块链平台,在未来三年内为会员单位打造专属的数字版权管理工具和虚拟演出生态系统,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的版权收益不清和演出渠道单一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先锋音乐家李梦
在协会的成长历程中,副会长兼创意总监李梦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早年以融合京剧唱腔与电子音乐的实验作品《破晓》震惊业界,曾三次斩获全球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年度文化融合奖”。李梦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一个动人案例:去年,她带领团队深入云南村落,将失传的彝族口弦技艺采样后,通过AI算法生成现代编曲,帮助当地一家小型音乐工作室的作品登上国际电影节配乐榜单。“音乐产业不是巨头的游戏,”她坚定地说,“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条溪流都能汇入海洋。”她的新项目“声纹复兴计划”也已启动,旨在用3D音频技术复原濒临消失的民间乐声,首批成果将于年底在敦煌数字博物馆展出。
产业变革与未来展望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委员会同步推出了“元宇宙音乐厅”试点项目。上海本地的“弦动工作室”作为首批入驻企业,已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了传统民乐团的跨洲际演出,单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协会秘书长王瀚在圆桌论坛中指出:“疫情加速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但中小企业的适应能力始终是短板。我们不仅要提供技术方案,更构建了‘音乐创业孵化基金’,首批5000万元资金将优先扶持涉及非遗传承、残障音乐人创业的项目。”现场演示环节中,一支由视障音乐家组成的乐队,通过触觉反馈手套操控数字乐器,演绎了重新编曲的《黄河颂》,音符如光流般在空气中具象化,让与会者见证科技与人文的深刻共鸣。
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中国音乐产业中小型力量的集体觉醒,更揭示了未来艺术与科技交织的无限可能。当李梦与年轻音乐人们即兴合奏起新编的《东方之珠》,旋律穿过玻璃幕墙洒向黄浦江时,所有人都清晰感受到:每一个微小音符,都在重塑这个时代的听觉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