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昆明:云南音乐家协会“云岭天籁”国际音乐周盛大启幕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昆明:云南音乐家协会“云岭天籁”国际音乐周盛大启幕

2025年10月5日的昆明,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与音符交织的独特气息。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云南音乐家协会策划的“云岭天籁”国际音乐周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听见云南,连接世界”为主题的音乐盛事,不仅是协会年度最重要的活动,更是一次对云南多元音乐文化的深度梳理与创新展示。

植根红土的音乐文化引擎

云南音乐家协会成立于1978年,四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挖掘、保护与推广云南丰富的音乐资源。协会目前拥有注册会员超过2000人,涵盖民族音乐传承人、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理论研究者。其最具前瞻性的“数字音库”工程,已系统采集保存了彝族海菜腔、傣族章哈、纳西族白沙细乐等127种濒危民族音乐的原始声谱。此次音乐周特别设置了“数字音库体验区”,观众可通过VR设备“走进”怒江峡谷,聆听傈僳族无伴奏四声部合唱的原生态演绎。

2025年10月5日昆明:云南音乐家协会“云岭天籁”国际音乐周盛大启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与艺术创新

协会副主席、白族作曲家杨洪深耕民族音乐现代化改编领域逾三十年。他主导的《秘境云南》交响组曲曾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重点扶持,此次首演的新作《茶马古道·光影随行》创新性地将普洱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发酵”等工序转化为节奏型,并用改良版唢呐模拟马帮铃声。另一位核心人物是“金孔雀”传承人玉旺,这位傣族歌唱家坚持用古老傣文演唱现代题材,其作品《澜沧江的女儿》首次将无人机航拍的水流声波纳入编曲,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声景对话

本次音乐周突破传统演出模式,特别策划了“声景漫游”项目。在翠湖公园九曲桥畔,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电子音乐产生奇妙共振;在斗南花卉市场夜间交易区,玫瑰分拣的窸窣声被采样为打击乐音源。这种将日常生活场景转化为演出空间的做法,正是协会倡导的“音乐生态主义”实践——让艺术回归生活现场,让传统接轨当代审美。

跨界融合的未来之路

音乐周期间同步举办的“数字传承论坛”释放出重要信号:协会将与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民乐基因算法”,通过对数千小时民族音乐素材的机器学习,构建可自主创作兼具民族特质与现代感旋律的AI系统。这项颇具争议的尝试,实则是协会面对民间老艺人平均年龄68岁的严峻传承困境,做出的战略性突破。正如秘书长陈立民在论坛所言:“我们不是在用机器替代人类,而是在建造一座跨越时空的彩虹桥。”

夜幕降临时,滇池水面上漂浮的发光音响装置开始播放经过声学处理的纳西族东巴诵经声,与对岸主会场交响乐团的《云岭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场持续九天的音乐盛宴,既是云南音乐家协会交出的时代答卷,更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在守护本源的同时,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音乐浪潮。当哈尼族八声部古歌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可视化的声波图腾,我们仿佛看见:来自红土地的天籁,正在重构属于东方的音乐未来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