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的音符: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新乐章揭幕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4

翱翔的音符: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新乐章揭幕

序章:当钢铁雄鹰遇见金色旋律

2025年10月5日,夜幕下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流光溢彩。一场名为《云中战歌·和平颂》的交响音乐会正在这里奏响终章,雷鸣般的掌声穿透穹顶,与黄浦江的波涛声交织共鸣。这场由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倾力打造的音乐盛宴,不仅是对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的献礼,更是一次用音符描绘强军梦想、用旋律传递和平信念的艺术远征。当《蓝色苍穹进行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在指挥家手中定格,全场观众自发起立——这一刻,音乐成为了连接蓝天与大地最动人的桥梁

翱翔的音符: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新乐章揭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钢铁长城中的艺术堡垒

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始终秉持“以音乐鼓舞士气,用艺术塑造军魂”的宗旨。这个特殊的艺术家团体既是军事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中国音乐界独具特色的存在。协会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是每年深入边远雷达站、高原机场开展“蓝天情”慰问演出,四十年来行程累计可绕地球十二圈。2023年启动的“数字音乐方阵”工程,更让偏远哨所的官兵能通过VR技术实时参与音乐会互动。

今年恰逢协会“双周年”——既是建会40周年,也是其招牌作品《长空组曲》首演30周年。为此特别策划的“音乐记忆工程”,首次公开了1985年以来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更引人注目的是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新锐作曲计划”,从全军选拔的12名年轻创作者,将深入一线部队采风,创作反映新时代空军风貌的交响诗篇

苍穹之音的塑造者

在协会星光熠熠的艺术家名单中,有三位人物格外耀眼。

指挥家王文渊大校,这位执棒过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艺术家,却最珍视在西北荒漠为雷达兵指挥的露天音乐会。他独创的“军事化排练法”——要求乐手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演奏稳定性,曾造就了在零下25度的严寒中完美演绎《冰峰上的翅膀》的传奇

作曲家李慕云上校被誉为“空天交响的诗匠”,她的《云雀》系列交响诗曾获金钟奖。最新作品《星链叙事曲》创新性地将卫星通信信号声频融入管弦乐,用音乐语言讲述太空边疆的故事。在10月5日的音乐会上,她亲自解说了作品如何用长笛模拟北斗卫星过顶的轨迹

女高音歌唱家苏雅中校则代表着协会的国际视野。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她,坚持用多国语言演唱和平主题歌曲。在去年的中俄联合军演期间,她用俄语演唱的《起飞,为了和平》成为外交场合的经典瞬间。如今她正致力于研发“飞行员声带保护系统”,将美声训练法与飞行员的生理特点相结合。

2025:当传统遇见未来

10月5日的音乐会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创新实验室。除了传统交响乐,观众还体验了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的“八一飞行表演队”空中芭蕾,人工智能生成的实时音乐可视化将战机的飞行动作转化为流动的光影艺术。更令人惊喜的是,由飞行员与音乐家共同研发的“空中律动感应系统”首次亮相——当战机完成特技动作时,机载传感器会将飞行数据实时转换为音乐动机,真正实现了“用蓝天谱曲”。

这场艺术实践背后,是协会对“新时代强军文化”的深刻理解。正如王文渊在演出前对年轻团员所说:“我们手中的乐器与飞行员驾驶的战机,本质都是守护和平的工具。当《航空兵舞曲》响起时,我们要让民众听见力量而非恐惧,感受尊严而非威慑。”

夜幕深沉,外滩的灯火与音乐厅的余韵渐渐交融。这场持续三小时的音乐会,既是对四十年艺术征程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中国空军音乐家协会用实践证明:最坚硬的钢铁与最柔软的音符,从来都是守护这片蓝天不可或缺的翅膀。而当新一天的晨光掠过东海防空识别区时,这些音乐家们或许又将背起乐器,奔赴下一个需要歌声的远方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