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沈阳音乐家协会巴黎音乐节奏响“东方交响”
跨越山海的音乐对话
2025年10月5日,当塞纳河的晚风轻抚过巴黎夏特莱剧院的穹顶,一场名为“东方交响”的音乐会正在这里掀起热潮。这场由沈阳音乐家协会倾力呈现的演出,不仅是协会本年度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更是一次跨越八千公里的音乐对话。舞台上,六十余位音乐家将中国东北的豪迈与法兰西的浪漫熔铸于音符之中,《辽河畅想》与德彪西《大海》的交替演绎,让观众仿佛同时看到了渤海湾的晨曦与诺曼底的海浪。协会主席李志刚在演出前坦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音乐,更是黑土地上生长出的文化基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黑土地走向世界的音乐使者
成立于1948年的沈阳音乐家协会,恰如一座矗立在关东平原上的音乐丰碑。这个拥有1200余名注册会员的艺术团体,始终秉持“扎根传统,拥抱世界”的宗旨。在协会77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个关键节点尤为耀眼:1985年创办的“东北民歌抢救工程”,让百余首濒临失传的民间曲调得以传承;2008年启动的“新东北风交响乐创作计划”,催生了《长白森林》《铁西区的记忆》等现代交响经典;而2023年开始的“音乐丝绸之路”项目,则让协会的足迹遍布全球23个国家。此次巴黎之行,正是这个国际项目的巅峰呈现。
铸就音乐丰碑的灵魂人物
协会的辉煌,离不开几代音乐家的匠心传承。82岁的名誉主席陈振声被誉为“关东钢琴诗人”,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变奏曲》将东北民歌与肖邦夜曲的精妙融于一体,至今仍是国际钢琴比赛的指定曲目。中年一代的领军人物——协会副主席林晓梅,其唢呐协奏曲《闹雪灯》曾让柏林爱乐大厅的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七分钟。而新生代作曲家张云鹤刚刚凭借交响诗《工业革命》获得2025年格莱美最佳古典作曲提名,他的作品将老工业基地的机床轰鸣声采样后,与满族萨满鼓点进行数字重构,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响奇迹。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音乐会最终在《茉莉花》与《马赛曲》的融合改编中落下帷幕,观众席爆发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动了十余次。法国《费加罗报》音乐评论家让·杜朗在专栏中写道:“沈阳音乐家们用乐器讲述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它既深植于厚重的传统,又充满面向未来的勇气。”此刻,舞台后方那面绣着协会徽标的旗帜正轻轻飘动,旗上的银杏叶图案与五线谱交织,恰如这个古老又年轻的音乐团体,正在世界艺术的星空中刻下属于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