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最新动态:传统与现代的华丽交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最新动态:传统与现代的华丽交响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音产会”)于外滩源新天安堂举行了一场名为“东方音韵,未来回响”的年度产业峰会暨成果发布会。这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一次关于中国音乐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辨,标志着音产会在推动中华音乐文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迈出了更具战略意义的一步

音产会:连接传统与未来的音乐桥梁

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是隶属于国家级文化组织“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重要分支机构。它并非一个孤芳自赏的艺术团体,而是一个集创作、研究、市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其核心使命在于系统性地梳理、保护并创新性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同时积极介入现代音乐产业的各个环节,从人才培养、版权保护到科技应用与国际合作,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音乐产业生态链。本次峰会的重点事件,无疑是发布了《2025中国音乐产业融合与发展白皮书》并启动了“数字非遗音乐档案库”二期工程。白皮书首次系统提出了“文化-科技-产业”三角驱动模型,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进行民族音乐元素的深度挖掘与版权规范化管理。而“数字非遗音乐档案库”二期工程,则将利用高保真音频技术与VR沉浸式体验,对濒临失传的十余种地方戏曲、民歌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场景化再现,让古老的乐音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新生。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最新动态:传统与现代的华丽交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巨匠与新锐:塑造中国音乐的灵魂人物

音产会的活力,离不开其背后那些星光熠熠又脚踏实地的音乐家们。委员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陈其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定海神针。作为享誉国际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逝去的时光》、《道情》等作品早已成为中国现代音乐与世界对话的名片。在本次峰会上,陈其钢发表了题为《回归母语:中国音乐的当代性表达》的主旨演讲。他犀利地指出,当前中国音乐创作存在“技术崇拜”与“符号化挪用”的误区,呼吁音乐人应深入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法结构”与“哲学内核”,而非仅仅停留在旋律和乐器的表层嫁接。他强调,“当代性不是对西方的追逐,而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他的发言,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股清醒而深刻的思想力量

与此同时,音产会也着力推举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副主席、青年琵琶演奏家及电子音乐制作人**朱婧**,便是跨界融合的杰出代表。她在发布会现场演绎了她的新作《丝路幻镜》。舞台上,她怀抱琵琶,指尖流淌出《阳春白雪》的经典片段,随即通过效果器与身后电子乐队的铺陈,音乐瞬间穿越至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赛博空间。传统轮指与电子律动完美交织,描绘出一幅古老丝绸之路在数字时代的奇幻图景。朱婧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音产会所倡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证明了民族乐器与音乐语言拥有无限的时代延展性。此外,委员会理事、音乐制作人**常石磊**也在会上分享了他如何利用AI辅助系统分析大量民间小调,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情感共鸣的旋律动机,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为传统音乐资源的现代应用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音乐思想的激荡而格外不同。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委员会正以其宏阔的视野与扎实的行动,试图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在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与技术变革中,中国音乐如何既能守护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又能活力四射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他们给出的答案,不是简单的回归或迎合,而是一场基于深刻文化自信的、主动的融合与创造。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次这样的聚集与发声,都如同一个强劲的音符,正共同谱写着中国音乐产业波澜壮阔的未来乐章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