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声学学会音乐声学委员会前沿动态全解析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金秋的午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内,中国声学学会音乐声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功举办了“未来音景·2025”年度学术峰会暨成果发布会。这场盛会不仅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声学研究者、音乐技术工程师和作曲家,更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音乐声学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深度思考。委员会作为中国声学学会旗下专注于音乐与科学交叉研究的核心机构,始终致力于推动声学原理在音乐创作、乐器制造、音频工程及听觉感知等方面的应用,其年度活动已成为行业风向标。
协会溯源与核心使命
中国声学学会音乐声学委员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体系下的中国声学学会。它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艺术创新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是“以科学解析音乐,以技术赋能艺术”,长期聚焦于声学测量、乐器声学、建筑声学、电声学以及音乐心理声学等前沿方向。其品牌活动包括每年度的学术年会、与国际音频工程学会(AES)合作的联合研讨会,以及面向公众的“音乐科学普及周”。在2025年的重点事件中,除了本次峰会,委员会还牵头启动了“国家传统乐器声学数据库”建设项目,旨在利用高精度建模技术,对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声学特性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分析,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科学基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璀璨群星:协会的灵魂人物
委员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卓越贡献。其中,主席李悦然教授是音乐声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她主持研发的“多维声场重构系统”彻底改变了虚拟现实音乐体验的沉浸感,其著作《音乐声学的物理与心理》已成为高校标准教材。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副主席兼技术总监张炜博士,他出身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是人工智能作曲算法“灵韵AI”的主要设计者。该系统能够基于听众的生理信号(如脑电波)实时生成个性化音乐,在2025年峰会上展示了其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的全新交互式作品《江南流影》,引发了业界对“情感化计算音乐”的广泛讨论。此外,常务理事陈国栋先生,作为著名的乐器制造专家,他改良的“谐振腔箫”获得了国际声学发明金奖,成功将传统竹箫的音域扩展了接近一个八度,同时保持了其独特的音色韵味。
在本次“未来音景·2025”峰会上,委员会发布了三项重磅成果:首先是“高保真古琴音色库”,通过激光振动测量与物理建模,首次实现了对宋代古琴音色的精确数字化复现;其次是“智能音乐厅声学自适应系统”,该系统能根据演出内容和观众分布,实时调整厅内的声学参数,确保每个座位都能获得最佳听音体验;最后是《音乐声学发展白皮书(2025)》,系统梳理了全球音乐声学的研究趋势,并预测了神经声学与元宇宙音乐的融合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主赛道。这些动态不仅彰显了委员会在学术上的引领地位,更深刻地影响着从专业创作到大众消费的整个音乐生态。展望未来,中国声学学会音乐声学委员会将继续站在科学与艺术的交汇点,用理性的数据与感性的旋律,共同谱写出属于人类听觉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