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学院校友会音乐季:传统与现代的华丽交响
音乐家协会: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金秋十月的上海,外滩的灯火与陆家嘴的霓虹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而比这画卷更动人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校友会音乐家协会在东方艺术中心奏响的华彩乐章。这个成立于世纪之交的协会,早已超越了普通校友联谊的范畴,成为一个凝聚了三代音乐家心血的艺术共同体。协会的核心使命,是搭建一座连接中国古典音乐精髓与当代艺术表达的桥梁,让千年的宫商角徵羽在现代社会的回响中焕发新生。
今年的音乐季被命名为“弦歌不辍,新声绽放”,其策划理念可谓匠心独运。协会首次引入了“AI音乐共创”项目,让校友音乐家与人工智能算法合作创作,探索音乐创作的未来边界。同时,他们发起了“非遗寻音”计划,组织年轻音乐家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录制即将失传的民间歌谣,并将这些珍贵的音频素材融入交响乐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协会与上海音乐厅联合打造的“沉浸式音乐剧场”,通过全息投影与环绕声场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至《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场景中。这些突破传统的尝试,彰显了协会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勇于拥抱变革的魄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术星空:照亮乐坛的杰出灵魂
在这场音乐盛宴的背后,是几位杰出音乐家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坚守与创新探索。协会理事长陈月华教授,这位年过七旬的琵琶演奏家,堪称中国民乐界的“活化石”。她早年以一曲《十面埋伏》震惊国际乐坛,如今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带领团队开发“智能琵琶”教学系统。在本次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上,她将与青年古筝演奏家林小溪合作演绎重新编曲的《二泉映月》,当七十三岁的指尖与二十三岁的琴弦相遇,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令人动容。
而协会的“创新引擎”,则非作曲家赵楠莫属。这位年仅三十五岁的音乐才俊,以其跨界作品《丝绸密码》系列享誉国际。赵楠擅长将敦煌古谱与电子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听觉体验。本次音乐季,他将带来全新作品《量子笙歌》,运用算法生成音乐结构与传统笙的音色对话,挑战着人们对中国音乐的固有认知。此外,女高音歌唱家王天瑜、指挥家张致远等一批中生代音乐家的集体亮相,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音乐界最耀眼的星座。
音乐季的压轴之作《长江协奏曲》堪称史诗级的创作。这部由协会二十位作曲家联合创作的交响诗,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写到入海口的波澜壮阔,不仅使用了传统民族乐器,还融入了采集自长江流域的自然之声——金沙江的激流、三峡的猿鸣、江南的细雨。演出当晚,当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厅中缓缓消散,许多观众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证明了中国音乐在全球化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随着2025年音乐季的圆满落幕,中国音乐学院校友会音乐家协会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音乐的未来,既在古老的琴弦上,也在创新的征程中。他们用艺术诠释着这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形式,拥抱创新而不迷失本源。在上海这座永远向前的城市里,中国音乐的华彩乐章,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奏响在世界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