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崇左见证中国音乐评论的深度转向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78

2025年10月2日:崇左见证中国音乐评论的深度转向

在2025年10月2日这个秋意初现的日子,广西崇左这座边陲名城,并未仅仅沉醉于其秀丽的喀斯特山水之间,而是成为了中国音乐思想版图上一次重要震荡的策源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评论委员会在此举办的年度峰会,不仅是一场行业聚会,更是一次对音乐评论本质、价值与未来走向的深度叩问。会议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清晰而坚定:音乐评论必须超越浅表的“好听”或“难听”,构建起能够连接音乐本体、文化语境与时代精神的深层话语体系。

要理解此次崇左会议的分量,我们首先需要将目光投向其主办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评论委员会。这并非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俱乐部,而是隶属于中国文联旗下、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论组织之一。它汇聚了学院派的学者、活跃的媒体乐评人、资深作曲家与理论家,其宗旨在于引导音乐创作、提升公众鉴赏力,并构建健康理性的音乐批评生态。委员会过往的重点工作,从主办“中国音乐评论年会”、评选年度优秀评论著作,到介入重大音乐作品的首演与研讨,无不深刻影响着国内音乐发展的风向

2025年10月2日:崇左见证中国音乐评论的深度转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崇左议程:从技术分析到文化叙事的跨越

本次崇左会议的核心议题,直指当下音乐评论的痛点与瓶颈。在主题论坛“跨界·融合·对话:数字时代音乐评论的使命与路径”中,与会专家们激烈交锋。中央音乐学院一位资深教授指出,长期以来,部分评论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技术化,堆砌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沦为小圈子的内部游戏;另一种则是流于感官描述和娱乐化表达,缺乏思想深度。崇左会议倡导的,正是一种“中间路径”——既要能精准剖析和声音响、曲式结构的精妙之处,又要能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解读其文化密码与时代隐喻。例如,对一部融合了壮族天琴元素与电子音乐的新作《边陲回响》的讨论,评论家们不仅分析了其音色混合的技术实现,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通过声音重构了“边疆”在当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实现了评论视角的升华

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是发布了《2024-2025中国音乐评论年度观察报告》。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音乐创作与评论互动的整体图景,特别强调了评论对于新兴音乐类型(如国潮电子、虚拟偶像音乐)的回应能力。报告指出,优秀的音乐评论不应滞后于创作,而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发现潜藏的潮流,甚至通过有力的理论框架,为创作实践提供镜鉴。为此,委员会宣布启动“青年音乐评论家孵化计划”,旨在通过导师制、工作坊和专项基金,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扎实学养和敏锐艺术感知力的新生代评论力量,确保音乐评论事业的薪火相传

余音绕梁:崇左之后的音乐评论新图景

2025年10月2日的崇左会议,其意义远不止于会议本身。它像一个清晰的坐标,标志着中国音乐评论正在集体告别模糊与犹疑,转向一条更具主体性、学术深度与社会关怀的道路。它说服我们,音乐评论不再是唱片封底或演出节目单上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参与塑造音乐历史、引导审美潮流的重要力量。当评论家们致力于搭建起连接音符与人心、技术与哲学、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时,我们每一个音乐听众,也将在他们的引领下,学会更深刻地聆听,从而在浩瀚的声波中,捕捉到那些真正触动灵魂的瞬间。崇左的秋日论乐,余音必将长久回荡于中国音乐的未来之旅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