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与墨韵: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音乐跨界委员会最新动态
当古老的墨香遇见流动的音符,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黄浦江畔悄然上演。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音乐跨界委员会在外滩源新天安堂揭开了“墨韵·音痕”年度实验项目的序幕。这座百年历史建筑内,宣纸的褶皱与琴弦的震颤共同呼吸,仿佛将时空折叠成一张可听可观的立体画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破界而生:当书法学会弹奏音符
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跨界联盟,实则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中国书法家协会音乐跨界委员会成立于2023年春天,最初只是几位书法家在雅集时的即兴构想——为何不能将《兰亭序》的笔势转化为旋律?将怀素狂草的节奏编成交响?三年来,这个委员会已发展成拥有82位常驻艺术家的创新工坊,他们每月在豫园茶楼举办的“笔墨音谈”即兴创作会,已成为沪上艺术圈津津乐道的文化事件。今年更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开发了“声纹墨迹”数字系统,能实时将书法运笔的轻重缓急转化为电子音乐。
执笔抚琴的造梦者们
委员会秘书长林墨音教授堪称这个跨界宇宙的筑梦师。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演奏家,同时身负林家三代书法传承。在她位于思南公馆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其代表作《广陵散音波图》——将古琴减字谱与草书笔法融合的视觉乐章。而技术总监张弦博士则带来了科技魔法,他开发的“智能墨甲”可通过传感器捕捉书法家手腕运动的六百余个数据点,实时生成对应频率的声波。最令人惊喜的是特邀艺术家茉莉,这位90后琵琶演奏家开创了“水墨弹拨”表演形式,在巨型水写布上即兴挥毫,让滴落的墨迹触发安装在地面的音阶装置。
在刚刚揭幕的展览中,参观者将在入口处经历“声墨启蒙”——穿过由12道悬挂的感应宣纸组成的廊道,每触碰一道纸幕就会触发不同的传统乐器采样。展厅中央的《山河律动》装置尤为震撼,三米长的智能卷轴随着参观者的脚步声徐徐展开,毛笔根据实时采集的环境声音数据自动挥毫,将分贝值转化为墨色的浓淡枯润。这种动态创作过程本身就成为永不重复的视觉交响诗。委员会宣布启动“非遗声景档案”计划,将赴敦煌采集壁画修复时的环境音,与古代壁画的数字化笔触进行算法融合。
暮色中的新天安堂,最后一道余晖穿过彩绘玻璃,在悬浮的宣纸投影幕上投下斑驳光影。当林墨音教授即兴挥写“大音希声”四个狂草大字时,对应的低频声波让现场观众感受到胸腔的共鸣。这个夜晚,墨不只是墨,是凝固的旋律;音不只是音,是流动的笔锋。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中国艺术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正以如此惊艳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