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交响曲
音乐家协会:传统的守护者与时代的弄潮儿
2025年10月5日,上海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国际都市,再次成为民族音乐界的焦点。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通常被业内简称为“音民委”)于此地发布了其年度重磅报告《2025中国民族音乐生态与发展白皮书》,并同步启动了“寰宇华音”全球数字传播计划。该协会并非一个普通的音乐家联谊组织,它深植于学术研究的沃土,隶属于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民族学会,核心使命在于系统地研究、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它既是学术思想的碰撞地,也是艺术实践的推动器。此次发布的《白皮书》不仅用数据揭示了传统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力上升了15%的积极态势,还尖锐地指出了部分稀有乐种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寰宇华音”计划则旨在利用4K/8K超高清影像、VR沉浸式体验和AI辅助修复技术,构建一个全球共享的中国民族音乐数字基因库与在线展演平台,让古老的侗族大歌、悠远的蒙古长调、精妙的江南丝竹,能够跨越时空,触达世界每一个角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璀璨星河:协会的灵魂人物
协会的活力,源于其背后那些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民族音乐的大家。委员会现任会长李慕云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更是国内外公认的民族音乐学权威。她不仅著述等身,其代表作《声音的丝绸之路》深刻阐释了音乐在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在本次发布会上,她亲自演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对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采集的、已严重受损的“十二木卡姆”老录音进行降噪与修复,让那些几近湮灭的华彩乐章重获新生。她的工作,完美诠释了“学术引领技术,技术赋能传统”的理念。另一位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是副会长兼著名作曲家张哲远先生。他被誉为“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故事的音乐诗人”。他的最新交响诗篇《江南忆》,在今年的协会年度音乐会上首演,作品巧妙地将苏州评弹的婉转旋律与西方现代交响乐的宏大叙事结构相结合,既保留了东方神韵,又充满了国际化的听觉体验。张哲远的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如何“走出去”并“走进去”(走入人心)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范本。
未来展望: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2025年10月5日,对于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而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坐标。它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博物馆式”保护,全面转向了“活性生态”的构建。协会通过《白皮书》进行把脉诊断,通过“寰宇华音”计划打通经脉,再经由李慕云、张哲远这样的领军人物进行艺术升华与学术引领。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音乐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态,一方面深耕于学术与技术的沃土,确保文化根脉的延续;另一方面,则大胆地拥抱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用创新的形式与语言,让跨越千年的声音在新时代的听众心中激起共鸣。这条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而音民委,正是这条路上坚定的引航者与同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