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声不息:2025年10月5日巴黎中国笙学会音乐新风向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笙声不息:2025年10月5日巴黎中国笙学会音乐新风向

2025年10月5日,巴黎塞纳河畔的国际音乐中心灯火通明。这座以现代玻璃幕墙与古典浮雕交融闻名的建筑,首次迎来了东方古老乐器——笙的大规模专题展演。中国笙学会选择将年度最重要的海外交流活动定于此地,不仅是对笙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式突破,更是中法文化对话的深化实践

破晓之声:中国笙学会的文化使命

中国笙学会成立于1989年,作为国家一级音乐学术团体,始终致力于笙乐器改革、曲目创新与人才培养。在2025年这个特殊节点,学会启动了"笙·时空计划",通过3D打印技术改良传统笙的簧片结构,使音域扩展至四个八度。此次巴黎展演中亮相的"星空笙"系列,在保持十三管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嵌入智能感应系统,演奏者可通过手势变化实时控制泛音列,实现与电子音乐的即兴对话

笙声不息:2025年10月5日巴黎中国笙学会音乐新风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执笙者群像: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学会副会长吴雅琳教授的《云水笙纹》在巴黎首演时,将宋代山水画中的皴法转化为气息技法。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笙演奏家,开创性地提出"气韵笙态"理论,通过控制腹部共鸣点的位移,使单音产生水墨晕染般的音色变化。而青年演奏家陈逸鸣则带来完全不同的美学表达,他的电子笙组曲《量子纠缠》使用运动捕捉技术,让笙的三十七个音孔对应星图坐标,每个音符的触发都在虚拟空间中生成对应的光粒轨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七十三岁的老艺术家张文远携明代十七管笙登台。这件修复于2024年的文物级乐器,在《霓裳羽衣曲》残谱基础上重构的乐章中,与吴雅琳的改良笙形成跨越六百年的和鸣。这种"古今对话"的演出设计,恰好印证了学会主席李维民在开幕致辞中的宣言:"笙的进化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史,从曾侯乙墓的匏笙到今天的智能笙,我们始终在传统土壤中培育新枝。"

巴黎回响:当笙遇见世界

音乐会上半场以《清明上河图》笙协奏曲收束,下半场则迎来真正的高潮——中法笙管乐团合奏德彪西《月光》改编版。法国电子音乐家让·巴蒂斯特改造的气鸣合成器与笙的簧振频率形成奇妙共振,在最后一个延长音中,音乐厅穹顶的声学装置将笙的余韵转化为可视的声波涟漪。这种跨文化音乐实践,恰如塞纳河与长江的水系交汇,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同时创造新的流动可能

据学会秘书长周延透露,2026年将启动"全球笙语"数字典藏计划,利用AI技术分析现存三千余首笙曲的韵律特征,构建首个笙乐基因库。而在巴黎市政厅举办的笙制作工作坊里,法国乐器匠人正学习用枫木替代传统竹管的新工艺,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或许正是学会追求的"双向国际化"最佳注脚。当夜巴黎的星空下,流传三千年的笙声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音乐故事。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