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成都:四川音乐家协会“新丝路”交响季盛大启幕
2025年10月5日的成都,空气里飘散着桂花香与音符交织的独特韵律。在城南国际会议中心的穹顶之下,四川音乐家协会2025“新丝路”交响季开幕音乐会正用声浪重塑着这座城市的夜晚。当协会主席林浩教授指挥的《蜀道·天问》以巴蜀古调与现代十二音技法碰撞出第一个强音时,观众席千余人的呼吸仿佛瞬间同步——这不仅是新乐季的启程,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先锋的音乐对话。
六十载传承与破局:在琴弦上雕刻时光的协会
成立于1965年的四川音乐家协会,今年恰逢六十周年。这个拥有3700余名注册音乐家的组织,早已超越普通行业协会的范畴——它是非遗“清音”的数字化保存者,是“音乐介入疗法”的科研推动者,更是让三星堆石磬与现代电子乐对话的策展人。本次“新丝路”交响季作为周年献礼,将用四个月时间呈现32场主题演出,特别设置“数字遗产”展演单元,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已故川剧鼓师王保长的《惊梦》锣鼓谱,让传统打击乐在虚拟与现实间完成跨时空合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执棒者与破壁人:协会的灵魂面孔
86岁的琵琶演奏家郑怀玉在排练厅轻轻调整年轻乐手的指法时,窗外银杏叶正悄然变黄。作为首批将四川扬琴带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奠基人,她新编的《锦江花月夜》首次融入AI声纹分析技术,通过对清代工尺谱的算法解构,让失传的“河道号子”复现于琶音之中。而在场馆另一侧,37岁的作曲总监张雪迎正调试着她的“声景雕塑”——从峨眉山采集的百种鸟鸣,经过量子计算处理生成的可视化音轨,将在闭幕式上与羌笛形成多维度呼应。这两代音乐家的碰撞,恰似协会发展的缩影:深扎传统土壤,枝桠却伸向科技星空。
当音乐开始流动:从音乐厅到街头巷陌的渗透实验
本次乐季最突破性的尝试,是发起“声景重构计划”。协会在宽窄巷子布置了32个定向声场装置,当游客走过特定青砖时,会触发不同年代的成都街头叫卖声采样重组;而交子大道金融区的玻璃幕墙,则在傍晚化作交互式光律墙,市民手机扫码即可用金融数据流生成专属电子乐章。这种打破艺术边界的探索,正实践着协会新任秘书长李维在开幕致辞中的宣言:“我们要让音乐从供奉的殿堂流出,成为市民可触摸的日常。”
暮色渐深时,开幕音乐会最后的余音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继续流淌。四川音乐家协会用这场跨越秋冬的艺术季证明,音乐从来不只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丈量文化厚度的标尺,是连接古今的声学桥梁,更是在算法时代唤醒情感共鸣的永恒密码。当第1001只蓝牙音箱开始播放由协会会员创作的“声景成都”主题曲时,这座千年乐都正在谱写属于自己的未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