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传统韵律与现代脉搏的交响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这座永远在传统与现代间对话的国际都市,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于上海大剧院揭开了其年度重磅活动——“东方音韵·未来回响”新作品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的序幕。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戏曲音乐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辨。活动现场,古典的丝竹管弦之声与前沿的数字音频技术奇妙交融,仿佛为古老的戏曲灵魂插上了飞向未来的翅膀。
音乐家协会:守护与创新的灵魂引擎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作为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国家一级专业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传承、研究与发展中国戏曲音乐的重任。它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戏曲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和教育家,是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智库”与“引擎”。学会的核心使命,不仅是整理和保护诸如昆曲、京剧、越剧、梆子戏等数百种地方戏曲的珍贵音乐遗产,更是要推动戏曲音乐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进行创造性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次在上海举办的“东方音韵·未来回响”活动,正是这一使命的集中体现。活动核心包含两大板块:其一是“新作品音乐会”,首演了五部委约创作的新戏曲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胆尝试,例如将京剧的皮黄腔与电子音乐的氛围律动相结合,或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虚拟的戏曲人物与真实的乐队同台演出,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其二是高峰学术论坛,议题聚焦于“人工智能辅助戏曲作曲的伦理边界”与“戏曲音乐在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策略”,引发了业界学者的激烈讨论与深刻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璀璨星河:协会的殿堂级音乐家
学会的辉煌,离不开其背后那些星光熠熠的音乐家们。他们既是传统的坚守者,也是勇敢的破局人。
首先要介绍的是学会现任会长,**李慕云**教授。作为中国戏曲学院作曲系的领军人物,李教授被誉为“用音符写诗的戏曲改革者”。她早年以一部融合了昆曲水磨调与西方交响诗技法的《惊梦·新绎》声名鹊起。在本次活动的开幕作品《沪上烟云》中,她巧妙地将上海评弹的吴侬软语与都市爵士乐的节奏骨架编织在一起,既保留了江南音乐的婉转韵味,又赋予了其现代都市的摩登气息,生动地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昨日与今朝。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是副会长兼秘书长,**陈鸿宇**先生。他是一位技艺超群的京胡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音乐制作人。陈鸿宇长期致力于“戏曲音乐数字化存档与再创作”工程,他利用3D音频技术采集了上百位老艺术家的演奏音频,建立了庞大的“国乐音源库”。在本次研讨会上,他演示了如何通过AI算法,模拟已故京胡大师的演奏风格,并为一段全新的唱腔进行即兴伴奏,其逼真程度和艺术完成度令在场所有人叹为观止,也引发了关于技术与艺术传承的深度对话。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的这场盛会而格外不同。它向我们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戏曲音乐绝非博物馆中尘封的化石,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在像李慕云、陈鸿宇这样的艺术家的引领下,在学会这个平台的推动下,这条江河正不断吸纳时代的支流,其水势愈发浩荡,其音域愈发宽广。它的下一个乐章,必将回响在更为辽阔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