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青海音乐家协会“高原之声”交响诗篇全球首演纪实
天籁之音,浦江回响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张力所笼罩。当青海音乐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奏响《三江源叙事曲》的第一个音符时,仿佛将青藏高原的凛冽清风与磅礴江河直接倾泻进了这座现代化音乐厅。这场名为“高原之声”的交响诗篇全球首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盛宴,更是青海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中,既有来自纽约爱乐乐团的客座指挥,也有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艺术总监,他们的共同出席,无声地宣告了这场音乐事件在国际乐坛的分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原音乐的守护者与革新者
青海音乐家协会,这个成立于1956年的艺术组织,早已超越了单纯行业协会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座流动的、呼吸着的青海音乐博物馆与实验室。协会总部坐落于西宁市城西区,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将传统藏族碉楼元素与现代声学设计完美融合。在过去的七十年间,协会系统性地收集、整理了超过3000首濒临失传的青海民间乐曲,其中包括仅存于玉树地区的“格萨尔王古调吟唱”和热贡艺术中的“唐卡绘制仪式音乐”。
协会近年最具突破性的项目,莫过于“数字音乐生态计划”。他们与硅谷声学实验室合作,开发出能够精确记录并分析民间艺人微妙颤音和泛音的技术,建立了全球首个高原音乐基因库。2024年启动的“青音全球驻留计划”更是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的作曲家前往青海采风,这次在上海首演的《三江源叙事曲》正是该计划的第一个结晶——一部由藏族传统乐器扎木聂、蒙古族马头琴与西方管弦乐团对话的作品。
灵魂的铸造者
谈及青海音乐家协会,不得不提及其灵魂人物——协会主席格桑卓玛。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却在巅峰时期选择回归青海的作曲家,被誉为“高原音乐的女祭司”。她的作品《可可西里的风》曾在2018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音乐大奖,开创性地将藏传佛教诵经的多声部结构与现代序列音乐技法结合。格桑卓玛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说:“我们不是在保存化石,而是在延续一条活着的河流。青海音乐从来不是封闭的,它就像昆仑山上的雪水,不断融合、奔流、新生。”
与格桑卓玛形成鲜明对比又相得益彰的是年轻一代的代表——协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多杰才让。这位32岁的作曲天才,以其创作的“数字游牧”电子音乐系列震惊了欧洲实验音乐界。在《三江源叙事曲》中,他负责的电子音乐部分,巧妙地将高原风声、牦牛铃铛和经幡飘动的声音采样,转化为充满未来感的音景。多杰才让表示:“传统不是我们要带走的东西,而是我们出发的基石。我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个连接千年传统与未来想象的音桥。”
这场音乐会的高潮出现在安可曲目——重新编配的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时,全场观众随着节奏自发拍手,那种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共鸣,让许多资深乐评人热泪盈眶。《音乐世界》杂志主编在后续乐评中写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场音乐哲学的展示——青海音乐家协会向我们证明,最地方的,恰恰是最世界的;最传统的,恰恰是最先锋的。”随着这场音乐会的余音在全球音乐界回荡,青海音乐家协会已经开启了下一个计划:2026年将在丝绸之路沿线12个国家进行巡演,让高原之声继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激起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