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西安音乐学院校友会音乐季: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响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秋意渐浓,但这座城市的艺术热情却因一场音乐盛宴而持续升温。位于浦东新区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内,西安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举办的“丝路回响·沪上新声”年度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校友们展示艺术成果的舞台,更是对音乐学院“和而不同”艺术理念的当代诠释。当晚演出融合了《秦腔主题随想曲》等传统改编作品与《数字敦煌》全息投影电子音乐,上座率超过九成,观众在演出结束后长达十分钟的掌声,印证了这场艺术实验的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音乐家协会:文化桥梁的构建者
西安音乐学院校友会音乐家协会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其历史可追溯至2008年。这个由校友自发组织的专业团体,目前已发展成拥有注册会员超过600人的4A级社会组织。协会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在于其“三维发展模式”:每月举办的“大师零距离”系列讲座已累计举办187期;每年秋季的“新锐作曲家计划”扶持了37位青年音乐人完成首演;而“中西音乐对话工程”则促成了《唐代乐谱数字化复原》等跨界项目。在2025年度,协会更启动了“音乐关怀计划”,组织会员定期赴长三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疗愈课程,这项举措被《上海文化观察》专栏称为“艺术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
艺术灵魂人物:传统与创新的双轨并行
协会会长李维然是这场音乐盛宴的核心策划者。这位200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音乐家,如今身兼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与亚洲爱乐联盟理事多重身份。他的代表作《丝绸之路钢琴协奏曲》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其作品特色在于将陕西华阴老腔的嘶吼技巧融入现代和声体系。在本次音乐会上,他亲自指挥的新作《上海·长安双城记忆》采用了罕见的“双乐团”编制——传统民族乐团与电子音乐工作站在舞台上形成空间对话,这种创新尝试在音乐界引发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协会秘书长陈雪颖的成长轨迹同样令人瞩目。作为2010届民族声乐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她不仅荣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更在2024年创立了“声景实验室”,致力于探索吴侬软语与陕西民歌的融合可能性。在本次音乐季中,她演绎的改编版《三十里铺》加入了沪剧发声技巧,这种突破地域界限的艺术处理,让经典作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未来展望:音乐与城市的共生之道
随着本次音乐季的成功举办,协会已宣布将与上海国际艺术节达成三年战略合作。据透露,2026年将启动“数字音乐遗产计划”,运用AI技术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进行声纹建档与创新编曲。更令人期待的是,协会正筹划在2027年学院建校80周年之际,组织“环球音乐之旅”巡演活动,计划前往柏林、维也纳等世界音乐之都进行文化交流。
这场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证明,当长安古韵与浦江潮音相遇,传统音乐基因在现代都市环境中不仅能延续血脉,更能够孕育出令人惊艳的艺术变奏。正如李维然在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不是要在上海复制一个西安,而是要让千年的音乐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开口说话。”这种立足于传统、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或许正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