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年度峰会,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音乐家协会介绍:守护民族根脉,奏响时代新声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再次成为民族音乐界的焦点。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简称“音民委”)在此隆重举办了其年度学术峰会暨“新丝路”民族音乐展演。该委员会并非一个普通的音乐家协会,它是隶属于中国民族学会的权威学术机构,其核心使命在于系统性地研究、保护与发展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委员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演奏家、作曲家及文化工作者,致力于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之间架设桥梁。今年的峰会主题定为“数字时代的声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这精准地反映了协会在当前时代的思考与探索方向。
本次峰会的重点事件无疑是发布了耗时三年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乐音数字档案库(第一期)》。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协会组织田野调查团队深入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偏远村落,运用高保真录音、3D动作捕捉、VR全景记录等尖端技术,对诸如傈僳族“起奔”弹唱、哈萨克族“斯布孜额”吹奏等濒临失传的音乐形式进行了系统性的数字化保存。这不仅是对声音的记录,更是对演奏技法、文化语境、传承谱系的立体化存档。此外,峰会还同步启动了“民族音乐创演计划”,鼓励青年音乐家以传统音乐元素为基底,融合电子音乐、世界音乐等现代风格进行创作,并在当晚的专场音乐会上进行了首演,引发了业内的热烈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协会重要人物:星光熠熠的领航者
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卓越贡献。委员会现任会长,是享誉国际的民族音乐学家**李慕云教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李教授数十年来深耕于蒙古族与藏族音乐研究。她不仅学术著作等身,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者。在本次峰会上,她发表了题为《从“博物馆”到“活水泉”: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民族音乐生命力》的主旨演讲,犀利地指出:“数字化保存不是将音乐制成标本放入冷藏库,而是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可以持续涌流的创作源泉。”她的远见卓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是委员会的副会长兼艺术总监,著名作曲家与马头琴演奏家**阿古拉**。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艺术家,以其将长调与马头琴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的作品而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风之旅》曾在多个国际音乐节上引起轰动。在今年的“新丝路”音乐会上,阿古拉带来了他的新作《量子草原》,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将电子音效与采样自草原的自然风声、虫鸣相结合,再由马头琴悠扬的旋律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未来的听觉体验,生动诠释了“创新不忘本”的协会理念。正是有这样一批既深谙传统精髓,又胸怀开阔视野的领军人物,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持续发出独特而响亮的声音。
随着峰会的落幕,上海的天空虽已夜幕低垂,但中国民族音乐的未来却显得愈发清晰与明亮。中国民族学会音乐民族委员会正以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前瞻的技术应用和开放的艺术姿态,引领着中国各民族音乐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稳健地步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活力的新时代。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音乐的会议,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