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年度峰会,开启声音档案的“元宇宙”之旅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年度峰会,开启声音档案的“元宇宙”之旅

学会简介与时代使命

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作为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权威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梳理华夏音声脉络、挖掘失落乐章的重任。它不仅是学者们切磋琢磨的象牙塔,更是连接古老回响与现代听众的重要桥梁。在2025年10月5日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年度学术峰会,标志着学会在数字化浪潮下的又一次关键转型。本次峰会的主题定为“声景重构:从档案库到元宇宙”,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与扩展现实(XR)技术,对濒危的民间音乐、古代乐谱进行永久性保存与沉浸式再现。这不再是一次单纯的学术研讨,而是一场关于音乐遗产未来命运的宣言

年度焦点:数字孪生与“听见盛唐”项目

本次峰会的核心事件,是正式发布了“听见盛唐”大型数字音乐工程的首阶段成果。该项目联合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及国内顶尖技术团队,试图复原唐代宫廷燕乐的辉煌景象。通过AI对古谱《敦煌曲谱》的深度解读,并结合大量壁画、文献中的乐器图像进行3D建模,项目成功“唤醒”了数件失传乐器的数字模型。与会者通过佩戴VR设备,得以置身于一个虚拟重建的唐代宫殿中,亲眼“目睹”乐师演奏凤首箜篌、尺八,亲耳“聆听”《霓裳羽衣曲》在算法辅助下重构出的恢弘乐章。这一突破,意味着音乐史研究从静态的文本分析,迈入了可感知、可交互的动态“声景”时代。此外,学会还宣布将建立全球首个“中国传统音乐数字基因库”,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段修复的音频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确保其版权与传承脉络的清晰可溯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年度峰会,开启声音档案的“元宇宙”之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领航者们的声音

学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成员的远见与耕耘。会长**李静远教授**,这位上海音乐学院的首席音乐史学家,是“听见盛唐”项目的总策划。在峰会主题演讲中,他慷慨陈词:“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时空耳机’。我们的使命,不是将音乐锁进数字保险箱,而是要让千年前的钟鼓之鸣,在今天每一个普通人的耳边重新响起。”他的话语,充满了抒情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点燃了全场的热忱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副会长兼技术总监**张维伦博士**。作为一位横跨计算机科学与音乐学的跨界天才,他负责将李静远教授的宏大构想转化为技术现实。在技术发布会上,他以一种清晰的技术型语言,向公众解释了如何通过神经网络训练,让AI“学会”唐代音乐的律制与风格,从而补全古谱中缺失的片段。“我们并非创造历史,而是在概率的海洋中,打捞最接近历史原貌的那种声音可能性,”他这样描述其工作,严谨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无限敬畏

结语:过去与未来的交响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音乐史学的盛会而显得格外不同。中国音乐史学学会正以坚定的步伐,引领着传统音乐文化穿越时间的屏障。当古老的工尺谱在代码中焕发新生,当盛唐的余响在虚拟空间中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数字时代的华丽绽放。音乐的历史,不再是故纸堆中的沉默文字,它正被赋予新的生命,等待着在每一个渴望聆听的心灵中,奏响跨越千年的交响曲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