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船舶工业音乐家协会新声浪纪实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8

海港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船舶工业音乐家协会新声浪纪实

当钢铁巨轮遇见五线谱

2025年10月5日傍晚,黄浦江畔的船舶研究所音乐厅内,一场名为《深蓝律动》的原创交响诗正在首演。定音鼓模拟着万吨货轮启航的汽笛,弦乐组勾勒出浪涌的弧线,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加入演奏的"智能共鸣装置"——这台由退役潜艇声纳系统改造的乐器,正将东海实时航行的船舶轨迹转化为空灵的电声音符。这场先锋音乐的缔造者,正是扎根船舶工业体系六十余载的中国船舶工业音乐家协会。

这个诞生于1963年大连造船厂文艺宣传队的组织,最初只是工人们用锅炉钢板自制二胡、以缆绳为琴弦的业余团体。改革开放后,协会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造船基地的创作网络,其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组织三大造船基地乐团通过卫星联动演奏《东方之港》。近年来,协会更致力于"海洋音乐考古",从古代帆船号子中复原出失传的"牵星板节奏型",并开创性地将船舶设计中的流体力学公式应用于作曲算法。

海港交响: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船舶工业音乐家协会新声浪纪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铸就音符的工程师们

协会秘书长陈启航站在控制台前,这位曾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声学工程师的音乐家,刚完成其《舰艏破浪系列》的第七部作品。他独创的"结构共振作曲法",通过分析不同船型钢板振动频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洋音乐和声体系。"当我们测量LNG运输船液舱晃荡声谱时,意外发现了堪比管风琴的泛音列",陈启航向观众展示着实时声纹可视化图谱,那些原本用于船舶噪声控制的数据库,此刻正流淌出充满金属质感的旋律

在观众席前排,87岁的名誉会长李月娥轻轻打着拍子。这位曾在江南造船厂担任焊工的女作曲家,其代表作《焊花圆舞曲》早被编入音乐学院教材。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工业环境多声道采集技术",成功记录了三十种船用发动机的节奏样本,建成全球最大的船舶声景素材库。而今她的弟子们正尝试将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信号,转换为描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数码音诗

新浪潮中的传统锚点

在充满科技感的演出中,青年演奏家王海琳带来的船笛独奏《归航》显得尤为特别。她使用经声学改造的科考船雾笛,通过控制高压气流产生七个八度的音域。当那段源自福建木帆船《更路谣》的旋律响起时,剧场顶棚的全息投影呈现出郑和宝船与智能集装箱船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航海文化遗产的守护与创新,正是协会在数字时代保持生命力的秘诀

夜幕中的音乐厅如同停泊在都市里的白色巨轮,协会成员们已在筹备明年与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联动的南极声音采集计划。当最后的音符融入江风,观众手中的节目单悄然变成可扫描的AR码头图景——只要用手机对准黄浦江面,就能听见虚拟船队演奏着刚刚诞生的《潮汐协奏曲》。这或许正是船舶音乐最动人的特质: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出发的渴望,每次休止都预示着新的启航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