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反侵权假冒联盟音乐反侵权委员会发布重要行业倡议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反侵权假冒联盟音乐反侵权委员会发布重要行业倡议

2025年10月5日,中国反侵权假冒联盟音乐反侵权委员会在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召开“数字时代音乐版权保护新路径”年度峰会。委员会秘书长李悦在主题报告中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的网络音乐侵权线索同比增长210%,同时基于AI音频指纹技术的维权成功率提升至78%。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我国音乐版权保护进入技术驱动新阶段,更展现了音乐产业各方共建健康生态的决心

音乐家协会:守护创作火种的守夜人

中国反侵权假冒联盟音乐反侵权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流媒体平台爆发期,最初由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三大唱片公司共同发起。该组织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2023年推动出台《数字音乐版权认定标准》,首次将算法推荐平台的版权责任明确写入行业规范。在2024年处理的“短视频背景音乐侵权第一案”中,委员会提供的专业鉴定报告成为法院判决的关键证据,最终为创作者追回赔偿金1200万元。目前委员会已建立覆盖全国32个城市的快速响应网络,与超过200家音乐工作室建立直接合作通道。

委员会近年来重点推进的“音乐版权阳光计划”已初见成效。通过建立作品DNA数据库,每首入库音乐都会生成独特的数字指纹,这些指纹如同音乐的身份证,能在各大平台被实时监测。2025年6月启动的“创作者护航行动”更创新性地引入版权保险机制,音乐人只需缴纳少量年费,即可获得专业律所的全年代理服务。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得该协会被业内称为“音乐界的防波堤”。

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反侵权假冒联盟音乐反侵权委员会发布重要行业倡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业领军人物:在琴键与法条间行走的先锋

著名作曲家、委员会轮值主席陈其钢近年将创作重心转向行业生态建设。这位曾为《金陵十三钗》配乐的音乐家,在2024年亲自带队开发出“旋律溯源系统”,能通过人工智能比对疑似侵权作品的128个特征维度。“每个音符都流淌着创作者的心血,”在发布会现场,陈其钢演示系统时这样比喻,“我们的技术就像音乐界的显微镜,让抄袭无所遁形。”

青年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作为委员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开创了“传统乐器数字版权认证”新模式。她将自己的《十面埋伏》演奏版本进行数字拆分,每个乐句都独立编码授权。“这不是将艺术碎片化,”身着青花瓷纹样旗袍的吴玉霞在专访区解释道,“而是让千年古曲在数字时代获得应有的尊重。”她的实践已为民乐创作者带来超过300万元的版权收益

技术赋能与全球协作的新篇章

委员会技术总监王启贤发布的“云雀监测平台”引发业界关注。这个集成了声纹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的系统,能实时扫描全网200余个音乐平台,最快3分钟即可完成侵权定位。在2025年8月的测试中,该系统成功在某新兴直播平台发现并下架侵权内容2.1万条。更值得期待的是,委员会宣布将于2026年联合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跨国维权通道,这标志着中国音乐版权保护正式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随着夜幕降临,发布会会场外的浦东陆家嘴霓虹闪烁,仿佛与会场内讨论的技术蓝图交相辉映。委员会宣布的下阶段“百城千店”正版音乐推广计划,将联合连锁咖啡馆、书店等场景,构建实体空间的正版音乐消费网络。这些具体而微的举措,正悄然改变着音乐创作的生态环境,让每个跳动的音符都能在法律的护佑下找到归宿。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