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建筑奏响空间交响曲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的灯火一如既往地璀璨,但在黄浦江畔一座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音乐厅内,一场关于未来声音空间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一天,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音乐建筑装饰委员会(简称“音筑委”)在此发布了其里程碑式的《“声景共生”2025-2030行业白皮书》,这不仅是协会年度最重要的动态,更是为中国未来公共空间的声音体验绘制了一份充满想象力与人文关怀的蓝图。
音筑委:当音符遇见砖石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音乐建筑装饰委员会,并非一个纯粹的音乐家联盟,也非传统的建筑装饰机构。它是一个独特的跨界平台,其使命是打破音乐与建筑之间的学科壁垒,致力于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建筑设计与装饰手段,来塑造、优化乃至创造卓越的声学环境与音乐体验。协会认为,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乐器,优秀的“音乐建筑装饰”能让无形的声波在有形的空间中产生最和谐的共鸣。本次发布的《“声景共生”白皮书》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白皮书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将自然声景(如流水、风铃、鸟鸣)与人工声学设计(如吸音、反射、扩散)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并给出了从音乐厅、剧院到图书馆、医院、乃至城市开放空间的具体设计导则。发布会上,音筑委秘书长李维教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空间都能‘唱’出属于自己的歌,让建筑不仅被看见,更能被‘听见’,并以其独特的声音疗愈现代人的心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缔造空间之声的巨匠们
音筑委的成就,离不开其背后一群兼具艺术灵魂与科学头脑的杰出人物。协会主席,是享誉国际的建筑声学专家**陈其钢**。他早年师从音乐大师,后转向建筑声学研究,其代表作——杭州的“水墨”音乐厅,被誉为“会呼吸的建筑”,厅内无需任何电声扩音,便能将琵琶的轮指与交响乐的宏大完美呈现,实现了西方声学技术与东方美学意境的完美融合。陈主席在发布会上动情地说:“我们不是在装修房间,我们在为声音建造家园。”
另一位核心人物是副会长兼首席艺术家**苏畅**,一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她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融入到空间设计中,提出了“旋律流线”设计概念。在她主导的“竹林七贤”茶室项目中,天花板的造型与墙面的纹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模拟了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旋律线条,使得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路径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她坚信:“音乐是时间的建筑,建筑是空间的音乐。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两种艺术在时空中相遇、相融。”此外,还有致力于材料创新的科学家**王建国**博士,他研发的“微孔陶铝复合吸音板”,兼具极佳的声学性能与东方美学质感,已成为新一代音乐建筑的首选内饰材料。这些大师们正以其卓越的才华,共同推动着中国音乐建筑装饰事业走向世界前沿。
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与一系列示范项目的启动,2025年10月5日无疑成为了中国音乐建筑装饰领域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城市,将不再只是钢铁森林的视觉堆砌,更将成为一曲由无数个精心设计的“声景空间”谱写的宏大交响诗。走进一栋建筑,就如同走进一首乐曲,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休憩,也将不知不觉地被这由砖石与音符共同谱写的和谐之音所滋养、所感动。这,正是音筑委为我们描绘的,一个可听、可感、可生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