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与原子: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动态全记录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9

音符与原子: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动态全记录

在黄浦江畔的秋风中,2025年10月5日这一天,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正上演着一场非同寻常的音乐盛宴。舞台上的演奏者们身着庄重的演出服,指尖流淌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磅礴旋律,然而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却令人惊叹——这群音乐家均来自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他们既是核电站工程师、辐射防护专家、核燃料循环研究员,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音乐艺术家。

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体

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成立于1988年春天,最初只是几位热爱音乐的核工业部工程师在宿舍里组织的业余乐团。随着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这个音乐团体逐渐壮大,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家核工业系统内唯一的专业性音乐组织。协会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成员构成——所有正式会员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身份:核工业系统内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以及通过严格考核的音乐表演或创作能力。

协会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核光艺韵”系列演出。当时协会选派36名成员组成的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举行三场音乐会,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核科技工作者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另一个重要节点是2021年,协会与法国电力公司音乐家协会在巴黎联合举办“核平之音”跨国交流音乐会,开创了国际核工业领域艺术交流的先河

音符与原子: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动态全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星光熠熠的科学家音乐家

协会的灵魂人物之一是被誉为“反应堆小提琴手”的张明远博士。这位现年58岁的核电站设计专家,同时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表演专业硕士。他的代表作《熔池之光小提琴协奏曲》将核反应堆内部能量流动的物理过程转化为极具张力的音乐语言,在2023年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上首演后引起轰动。张博士常说:“核物理与音乐都是对宇宙和谐规律的探索,只不过使用了不同的语言。”

另一位杰出人物是年轻的王丽颖工程师,她在核废料处理技术领域拥有多项专利,同时担任协会合唱团的女高音领唱。2024年,她创作的混声合唱《铀晶之歌》巧妙地将核燃料循环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复调音乐结构,荣获全国职工艺术创作金奖。协会现任主席陈建国,本身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心设计师,也是一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他曾幽默地说:“设计反应堆控制系统与编排管弦乐配器,都需要精准的平衡与协调。”

2025金秋:新作品与新方向

2025年10月5日的这场音乐会,标志着协会艺术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当晚首演的交响诗《聚变2025》由协会集体创作,作品通过五个乐章描绘了受控核聚变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历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乐章“磁场约束”,音乐家们用弦乐的颤音和铜管的断续吹奏,形象地表现了等离子体在托卡马克装置中的运动状态

此次音乐会还发布了协会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核韵AI创作平台”。该平台能够将核电站运行数据实时转化为音乐旋律,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在音乐会后期的研讨会上,协会宣布启动“核电安全文化音乐传播计划”,旨在通过音乐作品向公众普及核安全知识。

夜幕降临上海,音乐厅内的掌声渐渐平息,但这些核工业音乐家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用琴弦和管乐讲述着原子世界的神秘与壮美,用音符搭建起科学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在这个技术与人文日益交融的时代,中国核工业音乐家协会以其独特的存在,证明了理性与感性可以如此和谐共鸣,就像核裂变链式反应中那精准而美丽的力量释放,在艺术的世界里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