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糕点学会演奏: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糕点委员会颠覆味觉与听觉的边界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外滩源,一场前所未有的感官盛宴正在上演。这不是传统的音乐会,也不是寻常的美食展——中国糕点协会音乐糕点委员会(简称“音糕委”)的“可食用交响曲”发布会,正用抹茶马林巴脆饼、巧克力定音鼓蛋糕和玫瑰豆沙竖琴酥,重新定义着人类感知艺术的维度。
当杏仁饼遇见五线谱:音乐糕点委员会的诞生密码
音糕委的诞生堪称艺术与美食的“化学反应”。这个由中国糕点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成立的特殊机构,自2023年成立起就肩负着打破行业壁垒的使命。他们相信“所有糕点都内置着未被听见的旋律”——这种看似荒诞的理念,实则建立在食物声学与分子美食学的交叉研究上。委员会实验室里,光谱分析仪与音律调音器并肩工作,测量着不同糖晶体结构对声波共振的影响。2024年“中秋月饼声谱图”项目曾震惊业界,他们成功将《月光奏鸣曲》的频率编码进莲蓉的分子排列中,使食用者在味觉体验中无意识接收到对应的听觉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味觉交响诗人:陈音音与她的可食用乐器
音糕委的灵魂人物陈音音,这位35岁的糕点鬼才拥有双博士学位——法国蓝带厨艺学院的糕点工艺学与茱莉亚学院的作曲技术。她的工作室更像科幻实验室,在那里,温度控制不仅仅关乎口感,更精确到音高稳定。“每一款糕点都是一件休眠的乐器,”陈音音在发布会现场演示着她的代表作“星河沙琪玛”,轻轻掰开时,糖丝断裂产生了如竖琴泛音般的清脆声响,“我们不是在糕点里加入音乐,而是唤醒它们内在的音乐属性。”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可食用乐器系列”已获得17项国际专利,从能敲击出《欢乐颂》的蜂蜜姜饼木琴,到挤压即可发出风笛声的奶油泡芙,每一件都是可食用的艺术装置。
2025秋季发布会:一场被吃掉的音乐会
10月5日的发布会现场,观众手持“乐谱菜单”,随着“指挥家”——即主厨——的节奏,在不同章节品尝对应的音乐糕点。第一乐章“晨光奏鸣”中,柠檬马卡龙在口中融化时释放出类似长笛的高频振动;第二乐章“大地韵律”的黑麦面包咀嚼声经过特殊处理,形成了打击乐节奏群。最令人惊叹的压轴作品“四季糖丝”,使用纳米级拉糖技术制作的可食用耳机,让品尝者能同时感受糖丝在舌尖融化的甜味与对应季节的环场音效。这场持续90分钟的“音乐会”结束时,舞台上的所有“乐器”都被观众享用殆尽,真正实现了“艺术归于虚无”的东方美学。
甜蜜的革命:音乐糕点如何重塑未来餐饮体验
音糕委的探索远不止于猎奇。他们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的“音乐糕点阿尔茨海默症辅助治疗”项目已进入临床二期,特定频率的糕点能有效唤起患者的早期记忆。而即将与迪士尼合作的“可食用主题乐园”计划,将让游客真正“吃掉”灰姑娘城堡的钟声。这种跨界融合正在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在这里,美食家成了声音设计师,糕点师成了作曲家,而每一位品尝者,都成了这场多维艺术创作的完成者。当最后一片音符形状的曲奇在黄浦江畔被品尝,我们不禁思考:这究竟是糕点的终点,还是音乐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