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苏州:当园林会唱歌——中国园林协会音乐园林委员会金秋新声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

2025年10月5日苏州:当园林会唱歌——中国园林协会音乐园林委员会金秋新声

在2025年10月5日的苏州,秋意正浓,桂花暗香浮动。这座以古典园林闻名于世的城市,今日迎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中国园林协会音乐园林委员会(简称“音园委”)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内,发布了其年度重点项目——“流动的园景”系列数字音乐作品的最新篇章《石语·水律》。这不仅是音乐与园林两大传统艺术形式的一次深度对话,更是科技赋能古典美学,使其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标志性事件。

2025年10月5日苏州:当园林会唱歌——中国园林协会音乐园林委员会金秋新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音园共生:一个独特协会的使命与足迹

中国园林协会音乐园林委员会,并非一个普通的音乐家团体。它诞生于二十一世纪初,其核心理念是探索与构建中国古典园林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协会认为,园林是“凝固的音乐”,其空间的开合、景致的疏密、山石的起伏与水系的流转,无不蕴含着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而音乐则是“流动的园林”,通过音符的排列组合,能在听觉层面营造出步移景异、意蕴悠长的空间感。委员会汇聚了作曲家、演奏家、园林设计师、声学专家和文史学者,致力于创作“可游可听”的园林音乐,并研究园林中的声景美学。其历年来的重点事件,从在北京颐和园举办的“听澜”实景音乐会,到与杭州西湖合作打造的“苏堤声景漫步”AR体验项目,都旨在打破艺术边界,让公众以全新的多维感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灵魂人物:执掌音律的园林诗人

协会的成就,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远见与才华。委员会现任会长,是著名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林静之教授。林教授早年留学欧洲,深谙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但她的创作之根始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她提出的“音景互译”理论,为音乐园林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其代表作《四季留园》,用交响乐描绘了留园四季的晨昏变化,竹韵、泉声、风鸣、雨滴皆化为精妙的乐思,被乐评家誉为“用耳朵观赏的苏州园林”。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副会长兼艺术总监,古琴大师梅文澜。梅先生出身古琴世家,他不仅琴艺精湛,更对园林中的声学环境有深入研究。他主导的“园中寻音”计划,系统采集了全国数十座著名园林中的自然之声与建筑回响,建立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园林声音档案库”,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正是这些艺术家的执着探索,才使得“音乐园林”从一个概念,成长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实践

此次在苏州发布的新作《石语·水律》,正是林静之与梅文澜再度联袂的结晶。作品首次大规模运用了AI算法,对采集自苏州各大名园的太湖石形态、纹理以及水流动态数据进行转译,生成基础音乐动机,再由作曲家进行艺术提炼与编排。聆听这部作品,你仿佛能“听”到狮子林假山群的奇崛险峻,也能“感受”到网师园彩霞池的潋滟波光。古老的石头与水波,通过音乐的媒介,向现代听众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发布会现场,音乐与园林的实景光影交织,观众闭目聆听,却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活动的山水长卷之中,实现了视觉、听觉与意境的完美融合。这不仅是2025年金秋中国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窗口。当园林开始歌唱,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音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