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汽车学会“歌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音乐汽车委员会最新动态全解析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的夜晚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声浪所席卷。这并非来自黄浦江的潮汐,也非来自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而是源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音乐汽车委员会(简称“音汽委”)在此举办的“2025未来音轨”年度发布会。这场活动标志着汽车与音乐的融合不再是概念性的噱头,而是已经驶入了产业化、艺术化的深水区,为我们揭示了未来出行体验的全新维度。
音汽委:驱动未来的交响乐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音乐汽车委员会,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俱乐部。它成立于2023年,是一个横跨汽车工程、声学设计、作曲编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跨界组织。其核心使命是研究与定义“汽车声音生态”,具体包括:电动汽车的行人提示音(AVAS)的艺术化设计、智能座舱内的沉浸式音频体验、车辆与外界环境的声音交互,以及最具前瞻性的——将汽车本身作为一个移动的音乐创作与演奏平台。委员会认为,在电动车时代,汽车失去了传统发动机的轰鸣,这反而是一个重塑其“声音身份”的历史性机遇。他们致力于将冰冷的机械提示音,升华为富有情感与美感的文化符号。
本次上海发布会的重点事件,是正式推出了全球首个《音乐汽车声音设计标准1.0》与“鸣响”车载智能声学系统。该标准首次为汽车的各种声音(如转向灯提示、安全带未系警告、充电状态提示等)制定了音高、音色和节奏的指导性原则,旨在避免不同品牌车辆声音的混乱与噪音污染,同时确保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鸣响”系统则是一个开放平台,允许音乐家和用户为爱车定制专属的“声音皮肤”,甚至能根据实时路况、车速和天气,生成动态的背景音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塑造者:音汽委的明星音乐家
任何伟大的构想都离不开卓越的执行者。音汽委汇聚了一批敢于打破常规的音乐家与工程师,其中,作曲家李梦遥女士无疑是协会的旗帜性人物。作为国内顶尖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及声景艺术家,李梦遥曾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乐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坦言,加入音汽委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冒险也最兴奋的决定。“过去,我的舞台是音乐厅和耳机。现在,我的舞台是移动的城市街道。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在车里放歌,而是让行驶本身成为一首流动的交响诗。”在本次发布会上,她亲自操刀设计的“上海韵律”主题声音包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声音包以上海地铁的报站声、弄堂里的吴侬软语和黄浦江的风浪声为采样素材,经过电子化处理,融入车辆的交互声音中,让驾驶体验充满了独特的海派风情。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首席技术官兼声音架构师张维伦博士。他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声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派”。他领导的团队开发了基于AI的“情感声学引擎”,该系统能够通过车内传感器捕捉驾驶者的心率、面部表情等生理指标,实时调整座舱内的环境音效与音乐,在驾驶者疲劳时播放提振精神的节奏,在焦虑时提供舒缓的海洋之音。“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车、环境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声音成为最细腻的交互界面。”张维伦在技术论坛上这样阐述他的理念。
驶向未来的和谐乐章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此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新产品的发布会,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声音美学的宣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音乐汽车委员会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服务于人。当我们的座驾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够理解情绪、表达个性、甚至参与艺术创作的伙伴时,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缓缓拉开序幕。前方的道路,既承载着车辆的轨迹,也流淌着旋律的线条。这场由引擎(尽管是电动的)与音符共同谱写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