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年度峰会,开启历史声音的“未来考古”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的现代建筑轮廓与黄浦江的波光交织成一幅未来图景。就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年度峰会暨“未来考古:数字时代的音乐记忆”主题论坛,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会议,更是一次对中华千年乐脉的深度梳理与前瞻性探索。
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守护与解码华夏律动的“时间舵手”
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梳理、研究并传播中国音乐数千年历史脉络的重任。它汇聚了国内顶尖的音乐史学者、研究員及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从古代钟磬之乐到近现代交响篇章的全面挖掘。其核心使命,是让每一段沉寂于历史尘埃中的旋律,重新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本次峰会的主题“未来考古”,正是这一使命的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对濒临失传的古老乐谱、音响资料进行抢救性修复与智能化解析,从而为未来子孙留下一部“可听、可感、可互动”的华夏音乐基因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次峰会的重点事件,无疑是发布了历时五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乐谱部数字重生计划”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扫描与AI谱曲算法,成功将《永乐大典》中数百页已严重损毁、无法凭肉眼识别的古代乐谱进行了数字化复原与音频化演绎。在发布会现场,一段由AI“演奏”的明代宫廷宴乐首次回荡在现代音乐厅中,那悠远而陌生的音色,仿佛瞬间打通了时空隧道,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这一突破,不仅意味着技术对人文研究的赋能,更预示着音乐史研究范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时代的奏鸣者:学会中的璀璨星辰
学会的成就,离不开其背后那些毕生致力于音乐史研究的学者与艺术家。会长**李静渊教授**,这位年逾七旬却精神矍铄的权威学者,堪称中国音乐史的“活字典”。她早年留学欧洲,专攻比较音乐学,归国后数十年来深耕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其代表作《华夏音韵流变史》被奉为学科经典。在开幕式致辞中,她动情地说道:“我们不仅是历史的挖掘者,更是未来的播种者。今天的‘考古’,是为了让未来的耳朵,能听见我们祖先的呼吸与心跳。”她的视野与情怀,为整个学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与人文温度。
另一位焦点人物,是学会的副会长兼数字音乐实验室主任**陈啸风博士**。作为一位横跨计算机科学与音乐学的“跨界先锋”,年仅四十岁的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古谱解码中的多个技术难题。他形象地将自己的工作比喻为“声音的时空翻译官”,致力于开发能够理解古代乐律逻辑的AI模型。在专题报告中,他现场演示了其团队开发的“古谱智能解读系统”,如何将一幅敦煌曲谱的残卷,在几分钟内转化为可播放的MIDI文件,其效率与准确性令在场同仁惊叹不已。正是这些兼具传统学养与创新精神的学者,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音乐史学不断前行的核心引擎。
峰会期间,除了重磅发布,还有多场围绕“戏曲音乐的数字化保存”、“丝绸之路音乐交融的再发现”以及“民间歌谣的生态记录”等议题的专题研讨。来自全球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热烈交流,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火花。夜幕降临,一场名为“古今回响”的特约音乐会为当日的活动画上圆满句号。音乐家们用复原的古代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设备同台演绎,从编钟的古朴到合成器的空灵,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音乐对话。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因这场音乐的盛会而铭记:历史的声音,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向着未来,悠扬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