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如何治愈一座城?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秋意渐浓,但黄浦江畔的旋律比季节更早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这一天,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音乐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音社委”)在浦东新区群众艺术馆正式启动了其年度重点项目——“城市共鸣·音乐疗愈计划”。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的社会实践,它试图用音符作为缝合现代都市人内心裂痕的丝线。
音社委:当音乐遇见社会工作的科学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音乐社会工作委员会,这个看似冗长的名称背后,是一个充满温度与创新的专业组织。它诞生于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艺术治疗本土化需求交织的时代,核心使命是系统化地将音乐应用于社区矫正、心理疏导、特殊教育、老年康养等社会服务领域。与纯粹追求艺术高度的音乐家协会不同,音社委更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如何用一段旋律让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如何用一首合唱让社区里的陌生人变成邻里?如何用节奏训练帮助戒毒人员重建自律?
此次“城市共鸣”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项目将持续六个月,覆盖上海十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在陆家嘴金融区,音社委将开设“午间减压音乐工作坊”,用即兴打击乐帮助高压白领释放焦虑;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虹口区,将启动“代际音乐记忆库”项目,通过录制老一辈的歌声来激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闵行区,将组织“方言民谣创作营”,让漂泊者用乡音谱写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用专业与慈悲谱写乐章
音社委的实践之所以能产生深远影响,离不开其背后那些兼具艺术才华与社会情怀的关键人物。委员会主任林悦然教授,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音乐治疗师,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她曾在汶川地震后带领团队用音乐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其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应急心理援助指南。林教授常说:“我们弹奏的不是乐器,是心弦;我们调和的不是音准,是人心。”
另一位核心成员是年轻的作曲家兼社区艺术家陈默。这位曾经的“独立音乐人”在参与了一次音社委的盲童音乐工作坊后,彻底转变了创作方向。他开发的“触感音乐装置”——将声波转化为可触摸的振动,让听障儿童也能“感受”到贝多芬——已在多个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应用。陈默表示:“音乐的社会价值不在于音乐厅里的掌声,而在于它能否让一个沉默的灵魂找到表达的勇气。”
音乐社会工作的未来图景
2025年10月5日的启动仪式上,最动人的不是领导的致辞,而是一位参与过音社委项目的青少年的现场分享。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小雨,在经历了半年的音乐治疗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用尤克里里自弹自唱了她创作的短曲《听见颜色》。当她用略微颤抖却清澈的声音唱出“悲伤是深蓝的,但妈妈的拥抱是暖黄的”时,现场许多专业人士都红了眼眶。
这或许正是音乐社会工作的精髓所在——它不追求完美无瑕的演奏,而珍视每一个真实情感的表达;它不制造高高在上的艺术偶像,而培育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力量。随着“城市共鸣”计划的展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与人文关怀模式:将音乐从舞台带入街巷,从欣赏对象转变为联结媒介。
当夕阳西下,外滩的钟声与社区里传来的合唱交织在一起,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音社委的愿景:一座健康的城市,不仅需要经济的脉搏,更需要情感的共振。而2025年10月5日,正是这种全新共振在上海奏响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