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杭州:新疆音乐家协会“丝路回响”音乐会盛大上演
跨越天山的音符
2025年10月5日的杭州大剧院,注定是一个被东西方文明交汇音符所填满的夜晚。当新疆音乐家协会的艺术家们拨动热瓦普的第一根琴弦,当艾捷克的弓弦与歌者苍凉的嗓音一同划破空气,整个剧场仿佛被瞬间带离了江南水乡,置身于帕米尔高原的辽阔与喀什噶尔老城的深邃之中。这场名为“丝路回响”的音乐会,不仅仅是2025年演出季的一个节目,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艺术对话,它用最原始的旋律,叩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
新疆音乐家协会,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重要分支,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新疆各民族音乐的使命。它汇聚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汉等多个民族的顶尖音乐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熔炉。协会的核心工作远不止于组织演出,更深入到民间采风、乐谱整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以及青年音乐家的培养。在过去的几年里,协会主导的“十二木卡姆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将这部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宏大套曲,以高科技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与保存。而本次“丝路回响”音乐会,正是这一系列成果的集中展示,它将古老的木卡姆选段与现代交响乐编配相结合,试图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演绎者
音乐的魅力终究要通过人来传达。新疆音乐家协会的灵魂,正是那些毕生耕耘于民族音乐土壤的艺术家们。当晚音乐会的核心人物,是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木卡姆”艺术传承人——阿迪力·伊明。这位年过六旬的音乐家,指尖在都塔尔的琴弦上飞舞时,眼中闪烁的仍是少年般的热忱。他不仅是一位技艺超群的演奏家,更是一位音乐学者,曾耗时十余年行走于天山南北,收集整理了近百首濒临失传的民间歌谣。与他同台的是协会的青年歌唱家古丽娜尔·阿布都拉,她的嗓音被誉为“天山上的百灵鸟”,既能唱出《牡丹汗》的缠绵悱恻,也能诠释《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欢快激昂。他们的合作,是传承的具象化,是经验与活力在舞台上的完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丝路回响”音乐会的曲目编排极具巧思。上半场以纯粹的传统音乐为主,《塔什瓦依》的豪迈、《木夏乌热克》的深沉,让观众领略到未经雕琢的民族音乐原貌。古老的萨它尔、清脆的手鼓,构建出一个纯粹而迷人的音响世界。下半场则进入了大胆的创新实验区。由协会新锐作曲家帕尔哈提·买买提创作的《风与沙的对话》,将哈萨克族的斯布孜额(一种笛子)与电子音乐、多媒体视觉艺术相结合。当悠远的笛声在合成器营造出的浩瀚音场中穿梭,舞台背景上呈现出雅丹地貌的风蚀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一种跨越时空的史诗感油然而生。这种编排并非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基于对音乐本体的深刻理解后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它证明了传统音乐不仅属于过去,更拥有指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这场在杭州举行的音乐会,其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文艺演出。在东西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它是一次成功的“音乐外交”。当江南的听众为来自西北的旋律而感动、而鼓掌时,文化的隔阂在音符中消融,情感的共鸣在剧场内激荡。新疆音乐家协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新疆故事。2025年10月5日的这个夜晚,杭州听到了来自天山的声音,而这声音,必将随着丝绸之路的古老记忆,传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