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维也纳:青海音乐家协会奏响世界音乐之都的“高原回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19

2025年10月5日维也纳:青海音乐家协会奏响世界音乐之都的“高原回响”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十月,空气中不仅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更增添了一缕来自世界屋脊的纯净之音。2025年10月5日,青海音乐家协会于维也纳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名为“高原回响:从三江源到多瑙河”的大型专场音乐会。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文化交流演出,而是一次深度的音乐对话,标志着青海民族音乐从区域性传承迈向国际舞台表达的重要里程碑。当晚,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与评论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青海音乐家协会:三江源的文化守护者与国际传声筒

青海音乐家协会,对于许多国际观众而言,或许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但它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创新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协会扎根于青海西宁,那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神奇土地,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是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处。协会自成立以来,其核心使命便是系统性地挖掘、整理、研究并传播青海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从王洛宾先生曾采风过的青海“花儿”,到深邃悠远的藏族拉伊(山歌),再到节奏鲜明的土族“安昭”舞曲,都是协会音乐家们倾力守护的瑰宝

此次维也纳音乐会,是协会“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巡演计划”的压轴大戏。为了这场演出,协会筹备了近两年时间,不仅对传统曲目进行了适应现代音乐厅听觉美学的精心编配,更创造性地将藏族鹰笛、扎木聂(六弦琴)与西洋管弦乐团融合,力图在保持音乐本源灵魂的同时,构建起一座让世界听众易于理解和共鸣的桥梁。音乐会的成功,象征着协会从“文化守护者”到“国际传声筒”的成功转型,证明了最民族的,也同样是最世界的。

灵魂的塑造者:协会中的重要音乐家

一场成功的音乐会,离不开背后那群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青海音乐家协会的艺术家们,既是传统的继承人,也是勇敢的创新者

协会主席兼艺术总监,才让达杰,是一位享誉国内的藏族作曲家与指挥家。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却始终将创作之根深植于青海高原。在本次维也纳音乐会的核心曲目《三江之源交响诗》中,才让达杰巧妙地将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旋律发展逻辑与藏族古老的“谐钦”(大型歌舞)结构相融合,用交响乐的宏大叙事描绘出江河源头的壮丽与生命的悸动。他的音乐,既有学院派的严谨,更充满了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与神性思考。

2025年10月5日维也纳:青海音乐家协会奏响世界音乐之都的“高原回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年轻的藏族女歌唱家,格桑梅朵。她被誉为“雪域百灵”,拥有一副未被现代发声技巧“污染”的天籁之嗓。格桑梅朵的演唱,完全承袭了康巴地区民歌的原生态唱法,高亢、清亮,直击人心。在音乐会上,她演唱的一曲无伴奏藏族民歌《思念》,仅凭人声的起伏与情感的张力,便让全场观众屏息凝神,许多人在歌曲结束后许久才从那份纯粹的忧伤与美好中回过神来。格桑梅朵代表着协会的新生力量,她向世界证明,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本真的表达

此外,还有土族器乐演奏家马明华,他改良了传统的口弦和咪咪(一种小笛子),并使其能够在大型乐队中清晰地展现独特的音色;以及回族音乐理论家苏莱曼,他为所有演出曲目撰写了详尽的英文解说,从音乐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为国际观众打开了理解之门。正是这个多元、专业且充满热情的团队,共同铸就了维也纳之夜的辉煌

此次维也纳之行,其意义远超一场演出的成败。它是一次文化的自信展示,一次成功的音乐外交。它告诉世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北上广深的现代节奏,更有来自青海高原的、承载着千年文明与自然灵性的音乐脉搏。青海音乐家协会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源自三江之源的清泉,汇入了世界音乐的浩瀚海洋,激荡出悠远而动人的回响。这预示着,在未来,我们将有更多机会在全球各地的音乐殿堂,聆听到这些来自东方的、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声音

关键词:音乐协会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