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建筑学会“演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音乐建筑材料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沉默的艺术。然而,2025年10月5日于上海举行的“声景·未来”国际建筑声学博览会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音乐建筑材料委员会(以下简称“音建委”)的展台,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这里,建筑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演奏者”。墙体在低吟,地板在回响,整个空间仿佛一个巨大的、活着的乐器,正在奏响一曲关于未来人居环境的交响诗。
音建委:连接石材与音符的跨界桥梁
音乐建筑材料委员会,并非一个独立的音乐家组织,而是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下属的一个极具前瞻性与跨界色彩的专业委员会。它的成立,旨在打破行业壁垒,将音乐艺术的声学原理、审美需求与建筑材料的研发、应用深度融合。简单来说,音建委的核心使命,就是研究和创造能够“发声”、“传声”甚至“调声”的建筑材料,并指导如何将这些材料科学地运用于音乐厅、剧院、录音棚乃至普通住宅中,以塑造极致的声学环境。其重点工作方向包括:声学建材的标准化制定、创新型共振与吸音材料的研发、以及“可计算声学设计”在建筑领域的推广。
本次上海博览会,无疑是音建委年度最重要的展示窗口。他们带来了名为“共鸣矩阵”的沉浸式体验装置。该装置由数百块经过特殊声学处理的智能板材构成,每一块板材都能根据预设的算法或参观者的互动,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与声响。当人行走其中,脚步会触发地板发出如编钟般清越的回响;挥手拂过墙面,则会带起一片如竖琴滑奏般的涟漪之声。这不仅是材料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空间、声音与人类感知边界的哲学探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协会的灵魂人物:工程师与音乐家的共舞
任何伟大的构想都离不开推动它的人。音建委的成就,与几位核心人物的远见与才华密不可分。
首席科学家,李振华教授,是委员会的学术基石。他拥有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的双重背景,却对古典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正是他,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材料声学指纹”理论,认为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拥有其独特的声波响应特性,如同人类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在他的主导下,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建材声学数据库”,为所有高端声学工程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数据支持。李教授常说:“我们不是在制造材料,而是在为声音设计最合适的居所。”
而委员会的艺术总监,苏雨桐,则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作曲家和新媒体艺术家。她将感性的艺术灵魂注入了理性的材料世界。苏雨桐擅长利用建筑空间本身作为乐器进行创作,她的代表作《穹顶下的十二分钟》,便是利用某音乐厅的穹顶结构共振,结合特定频率的声波驱动,让整个建筑“唱”出了一首空灵而震撼的乐曲。在音建委,她的工作是确保所有技术研发最终都能服务于艺术表达和人性化体验。她与李振华教授的搭档,堪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是音建委所有创新项目的“大脑”与“心脏”。
未来已来:从音乐圣殿到寻常巷陌
音建委的影响力,正从专业的音乐厅、剧院,逐步渗透到更广阔的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在本次动态发布中,委员会宣布将启动“都市声景优化”公益项目,计划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对部分城市公园、地下通道和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声学改造。通过使用特制的吸音与反射材料,将这些曾经嘈杂或沉闷的公共空间,转变为声音舒适、甚至能产生愉悦共鸣的“城市客厅”。此外,针对普通家庭的“个性化声学装修”解决方案也已进入试点阶段,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可能根据主人的音乐偏好,量身定制专属的声学环境。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音乐建筑材料委员会用一场精彩的展示告诉我们,未来的建筑将不再是冰冷的庇护所,而是能够与我们情感共鸣、声息相通的有机体。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被赋予了“歌唱”的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生动、和谐与充满韵律之美。这不仅是建筑材料领域的一场革命,更是我们对居住空间想象力的又一次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