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青海音乐家协会“天籁之音”交响音乐会震撼上演
当雪域高原的纯净旋律,遇见黄浦江畔的现代节奏,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2025年10月5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青海音乐家协会以其年度力作“天籁之音”交响音乐会,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直击灵魂的视听盛宴。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深情对话,一次将古老民族音乐基因注入现代交响乐肌理的先锋尝试。
青海音乐家协会:雪域高原的文化使者
在深入了解这场音乐盛宴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其背后的推动者——青海音乐家协会。该协会成立于上世纪中叶,数十年来,它始终扎根于青藏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青海多民族音乐文化。青海是歌舞的海洋,藏族的热巴舞、回族的“花儿”、土族的“安昭”等,都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协会的使命,便是将这些散落在高原上的珍珠串联起来,并以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除了日常的采风与研究工作,协会近年来的一大工作重心便是“走出去”战略。此次在上海举办的“天籁之音”音乐会,正是这一战略下的里程碑式事件。协会主席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音乐,更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热情、高原的辽阔与纯净,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哲学。”这场音乐会精心编排了多个篇章,从展现藏传佛教庄严氛围的《祈福》,到描绘青海湖碧波荡漾的《湛蓝之梦》,再到节奏欢快、充满土族生活气息的《彩虹部落》,每一首曲目都像一扇窗户,让观众窥见青海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铸造者:协会中的音乐名家
一场成功的音乐会,离不开艺术家们的倾情奉献。青海音乐家协会汇聚了一批兼具深厚民族音乐功底与高超演奏技艺的音乐家,他们是这场“天籁之音”的灵魂铸造者。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家**多杰才让**。作为协会的副主席,多杰才让先生是藏族当代音乐创作的旗帜性人物。他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西方作曲理论,却始终将创作之根深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在本次音乐会的核心曲目《昆仑颂》中,他创造性地将藏族古老的“振谷”唱法(一种极高难度的喉音艺术)与宏大的交响乐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天地交融的壮丽音响效果。当苍凉而神秘的喉音在现代化的音乐厅中回荡时,无数观众被震撼得热泪盈眶。
另一位耀眼的人物是青年扬琴演奏家**李雯**。她虽是汉族,却对青海的少数民族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在演绎改编自回族“花儿”的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时,她手中的琴竹在琴弦上飞舞,既保留了“花儿”那高亢、悠远、哀而不伤的原始韵味,又通过扬琴丰富的和声与快速技巧,赋予了这首传统民歌以新的生命力。她的演奏,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此外,还有马头琴演奏家巴特尔、藏族女高音格桑梅朵等一众艺术家,他们共同构成了青海音乐家协会坚实而富有活力的艺术家矩阵。正是他们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家乡的深沉热爱,才使得高原的天籁之音,得以如此纯粹而有力地传向远方。
余音绕梁:音乐之外的启示
2025年10月5日夜晚的上海,因青海的音乐而多了一份纯净与厚重。音乐会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这场演出成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它证明了,真正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蕴含着能够引发人类普遍情感共鸣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青海音乐家协会以其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自信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用世界性的音乐语言,讲述自己最独特、最本真的故事。当来自世界屋脊的“天籁之音”在上海的夜空下完美落幕,我们仿佛看到,一座由音乐搭建的文化桥梁,正稳稳地架设在长江之源与黄浦江畔之间,通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