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的循环:2025年10月5日柏林音乐再生资源委员会动态纪实
在2025年10月5日,德国柏林的文化地标“共振工厂”内,一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正在上演。舞台上,乐手们演奏的并非传统乐器,而是由废弃的煤气管道改造的低音号、用废旧电脑主板拼接成的电子合成器,以及由无数玻璃瓶碎片悬挂组成的风铃阵列。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音乐再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音乐再生委员会”)在欧洲的首次大型公开活动——“城市声态:废弃物的交响”的现场。这一夜,柏林不仅见证了音乐与环保的跨界融合,更目睹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理念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奏响强音。
从废弃物到艺术品:音乐再生委员会的使命
音乐再生资源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是一个将环保理念与音乐艺术进行深度结合的先锋组织。它的成立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洞察:在现代消费社会产生的海量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拥有独特的声学特性,可以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乐器或声音装置。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正是通过“回收-改造-创作-教育”的循环模式,探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借此改变公众对“废物”的认知。他们相信,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而音乐,是唤醒这种认知最动听的方式。
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策划并执行了多个重点项目。除了常规的“废品乐器工作坊”和“校园环保音乐教育计划”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年度盛事——“城市音景再生计划”。该计划邀请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和工业设计师组成团队,深入城市的垃圾回收站、废弃工厂和拆迁街区,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废弃材料,共同创作出能够“讲述”该城市故事的音乐作品或大型声音装置艺术。2025年的柏林项目,正是该计划的国际延伸,旨在搭建中欧在可持续艺术领域的对话桥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驱动循环音符的工程师与梦想家
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推动。音乐再生委员会的灵魂人物,是两位背景迥异却志同道合的专家:一位是技术出身的李振邦教授,另一位是享誉国际的先锋音乐家苏娜。
李振邦,一位年过半百的材料科学与环境工程专家。他并非音乐科班出身,却对声音的物理属性了如指掌。正是他,建立了委员会的核心技术体系——一套关于各类废弃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的声学特性数据库与改造指南。他能精确计算出某个型号的汽车排气管在切割到特定长度时,能发出哪个音高的共鸣;也能指导工匠如何将层压的废旧纸张处理成鼓面材料。在柏林项目的筹备中,他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如何让废旧电脑主板在通电后产生稳定且富有音乐性的电子脉冲信号这一难题。李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垃圾,只是物质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我的工作,就是为它们设计下一个辉煌的阶段。”
而与李教授的严谨理性交相辉映的,是音乐总监苏娜的感性与激情。苏娜是一位在国际先锋音乐界颇具声望的作曲家与演奏家,以其对声音质感和空间叙事的探索而闻名。她坚信,音乐的本质是振动与交流,而不局限于乐器的贵贱新旧。正是她,将李教授团队改造出的各种“废品乐器”赋予了灵魂。在“城市声态”音乐会的核心曲目《柏林回响》中,她利用改造后的煤气管道模拟了城市地下管网的脉动,用主板合成器的噪音与谐波交织出数字时代的记忆碎片,再用玻璃风铃的清亮音色象征希望与重生。她的创作,让冰冷的废弃物发出了充满历史感与未来感的诗意之声。李振邦与苏娜,一位是物质的再造者,一位是灵魂的赋形者,他们的合作完美诠释了音乐再生委员会“科技为骨、艺术为魂”的核心理念。
柏林之夜与未来蓝图
2025年10月5日的柏林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个宣言。它宣告了环保艺术可以脱离说教,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直抵人心;它也展示了中国在创意环保领域的前沿探索。音乐会后,委员会宣布了下一阶段的“全球废物流浪者”计划,将与巴黎、东京、纽约等地的艺术机构和环保组织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废品乐器”研发与交流网络。音乐再生资源委员会的故事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不仅需要技术的革新和政策的引导,更需要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启迪。当最后一个音符在柏林的夜空中消散,那些由废弃物重获新生的乐器所发出的声响,已然在每位听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循环、再生与无限可能的种子。这粒种子,正随着音乐的旋律,在全球范围内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