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交响乐遇见碳中和——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音乐环保委员会“大地之声”环保音乐会
在2025年10月5日的夜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没有传统音乐会结束后的鲜花与常规谢幕,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持续了近十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音乐盛宴,而是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音乐环保委员会(以下简称“音环委”)主办的“大地之声”环保音乐会全球首演。这场音乐会以其颠覆性的理念与实践,标志着音乐艺术与环境保护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音环委:当音符成为环保的使者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音乐环保委员会,成立于2022年,是一个横跨艺术与科技、人文与自然的独特机构。它的成立初衷,是回应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探索艺术领域在生态保护中的社会责任与创新路径。音环委并非一个传统的音乐家俱乐部,而是一个汇聚了作曲家、演奏家、声音生态学家、环境工程师和材料专家的跨界平台。其核心使命是“用旋律传递环保理念,用科技重塑音乐实践”。
音环委自成立以来,主导了多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首先是“静音计划”,该计划旨在测量并降低大型音乐活动现场的噪音污染和碳足迹,通过优化音响设计和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成功将数场音乐节的周边噪音降低了15%,碳排放减少了20%。其次是“可再生乐器研发项目”,与国内顶尖乐器厂及材料实验室合作,尝试使用竹纤维复合材料、回收海洋塑料等可持续材料制作乐器部件,初步成果已在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上得到应用。而2025年10月5日的“大地之声”音乐会,无疑是其迄今为止最宏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关于“音乐全生命周期环保”的宣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时代的指挥家:音环委的核心人物
在这场绿色交响的背后,站着几位灵魂人物。委员会主席,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陈清扬先生,是这场运动的旗帜。他早年以恢弘的交响诗《山河》闻名于世,近年来则将全部热情倾注于环保音乐。在音乐会上,他指挥乐团演奏了他的新作《消逝的冰川》,乐曲中运用了采样自北极冰川融化的真实声音,通过电子音乐技术进行编排,那空灵而略带悲怆的“冰裂之声”与管弦乐的激荡交织,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陈清扬说:“音乐家不能只做时代的记录者,更应成为未来的塑造者。我们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对脚下的土地负责。”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青年琵琶演奏家林晓梦。她不仅是音环委的常务理事,更是“可再生乐器”项目的积极推动者。在本次音乐会上,她使用的琵琶背板,便是由回收的废弃电路板经特殊工艺压制而成,其音色在传统温润之余,竟意外地增添了一丝现代感的清冽。她与电子音乐家合作的曲目《万物互联》,将古典琵琶的轮指与模拟森林、溪流的环境音效完美融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美妙对话。林晓梦坚信:“环保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一种创新的传承。让古老的乐器发出时代的新声,是我们的责任。”
“大地之声”: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环保教育
2025年10月5日的音乐会,从每一个细节都贯彻着环保理念。舞台灯光系统全部采用低能耗LED灯具,其电力部分来源于音乐厅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节目单并非纸质,而是通过AR技术投射在观众的手机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音乐会的高潮部分——由全场观众共同参与的《雨林呼吸》。通过手中的可回收传感手环,观众的集体心跳节奏被实时采集,转化为控制现场光影与辅助音效的参数,整个音乐厅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呼吸着的生命体,让每个人直观地感受到个体行为与宏大生态系统之间的微妙联系。
这场在上海奏响的“大地之声”,其回响必将传向更远的地方。它成功地证明了,环保并非枯燥的说教与严苛的禁令,它可以是一种充满美感与创造力的体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音乐环保委员会正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界:在未来,最动人的旋律,或许不仅是那些萦绕于耳的优美乐章,更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未来之歌。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它所激起的不是终曲的寂静,而是一个更加绿色、更具责任感的文化行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