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石油化学与交响乐奏响和谐乐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石油化学工业总是与高耸的裂解塔、纵横的管道和严谨的分子式联系在一起,而音乐则是流淌的旋律与情感的共鸣。两者似乎分属理性与感性的两极,互不相干。然而,2025年10月5日,于中国现代化前沿都市——上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音乐石油化学委员会(简称“音化委”)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年度音乐成果发布会,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向世界宣告:工业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能够碰撞出何等绚烂的火花。
音化委:一个跨界融合的奇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音乐石油化学委员会,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机构。它的诞生,源于对工业从业者人文关怀的深化以及对“新时代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该委员会隶属于庞大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其核心使命是“以音乐滋养工业,以艺术软化科技”。它致力于在庞大的石化产业体系内,推广和普及音乐艺术,组织各类音乐创作、演出和交流活动,并积极探索音乐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如利用特定频率的音乐舒缓高强度作业人员的压力,甚至研究声波在特定化工流程中的潜在辅助效应。
本次在上海举行的年度盛会,无疑是音化委年度工作的集中展示。活动的主题定为“分子与音符的共振”。会场内外,设计元素巧妙融合了化学分子结构图与五线谱符号,令人耳目一新。发布会的高潮是一场名为《能源交响诗》的多媒体交响乐首演。这部作品由委员会委约创作,其独特之处在于,乐曲的某些节奏型和和声进程,竟然是根据乙烯聚合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数据转化而来。作曲家将不可见的化学过程,翻译成了可听的、充满力量与变化的音乐语言,让观众在恢弘的乐声中,仿佛“听”见了一个新物质诞生的全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舞台背后的灵魂人物
任何组织的活力都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驱动。音化委的成功,与几位兼具专业背景与艺术热情的领军人物密不可分。
委员会主席,李振华博士,本身就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拥有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曾是一家大型国有石化企业的总工程师。然而,他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是资深古典吉他演奏家。李振华常说:“分子式和乐谱,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语言。一个描述物质的结构,一个构筑精神的殿堂。”正是他,在联合会内部力排众议,推动了音化委的成立。在他的领导下,委员会不仅组织了企业内部的合唱团、管乐队,更将艺术触角延伸至行业之外,与社会音乐团体广泛合作。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艺术总监,著名青年作曲家兼指挥家,苏雨桐女士。她并非石化行业出身,但却被这个领域的秩序与力量之美深深吸引。她花费了数月时间深入炼化厂区,聆听机器的轰鸣,与工程师交谈,感受工人们的生活节奏。《能源交响诗》正是她这一系列采风与思考的结晶。苏雨桐在发布会上动情地表示:“我试图用音乐捕捉那种将黑色原油转化为万千产品的‘创造感’。那不仅是物理变化,更是一种近乎于造物主般的伟大叙事。”
跨界融合的深远回响
2025年10月5日上海的活动,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成功的演出。它标志着一种新型工业文化的萌芽。在传统认知里,工业是冰冷的、机械的,但音化委的努力正在为其注入温度与情感。这种跨界融合,首先极大地提升了行业内部的文化自信与员工归属感。当一位普通的操作工能在公司的音乐厅里演奏自己练习已久的曲子时,他对工作的理解和对企业的认同将截然不同。
其次,这也是对公众的一次成功科普与形象重塑。通过艺术的形式,艰深的石油化学工业得以以一种更亲切、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消解了隔阂与误解,展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音乐,在这里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与音乐厅,连接了工程师与艺术家,也连接了工业巨头与市井百姓。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上海音乐厅的穹顶下消散,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掌声,不仅是献给艺术家们的,也是献给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工业人,更是献给这种敢于打破边界、追求融合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音乐石油化学委员会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理性与感性并非对立,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们终将如和谐的复调音乐,交织前行,奏响关于创造与美好的永恒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