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环境的交响诗篇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0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环境的交响诗篇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音乐环境委员会于上海外滩源壹号,这座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气息的建筑内,揭开了其年度重磅项目——“城市音景再生计划”的序幕。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的发布,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生态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深刻探讨。活动吸引了来自环境科学、音乐艺术、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与公众参与,现场氛围如同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既有理性的严谨,又不乏感性的温度

音乐环境委员会:架起声音与自然的桥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音乐环境委员会,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协会。它诞生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其核心使命是探索音乐与环境科学之间那微妙而深刻的联结。委员会认为,声音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媒介,更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成为污染(如噪音),也能成为治愈的力量。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极为多元,既有学院派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也有前沿的环境科学家、声学工程师、社会学家乃至心理学家。他们共同致力于“声态环境”的研究与改善,其工作范围涵盖了城市噪音治理、自然声景保护与创作、音乐疗法在环境压力缓解中的应用,以及通过音乐艺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等多个维度。

本次在上海发布的“城市音景再生计划”,是委员会近年来的旗舰项目。该计划旨在通过高科技声学监测与艺术化创作,将城市中被忽视甚至被视为负面噪音的声音元素(如地铁的轰鸣、工地的敲击、人群的熙攘),进行采集、分析、重组,最终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与环境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项目团队在上海的五个典型区域——陆家嘴金融区、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带、新天地商业区、崇明东滩湿地以及一个普通的居民社区——部署了高精度传感器,历时一年收集了超过100TB的声音数据。这些原始数据经由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初步分类与特征提取,再交由音乐家团队进行艺术创作,最终诞生了五部风格迥异但主题统一的交响音诗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环境的交响诗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塑造者:委员会中的重要人物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远见卓识的引领者与实践者。音乐环境委员会的灵魂人物,首推其现任理事长,著名作曲家兼环境声学研究专家——林静教授。林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深造,跨界背景使她能将严谨的科学逻辑与奔放的艺术想象完美结合。她提出的“声音生态美学”理论,是委员会工作的基石。在“城市音景再生计划”中,她亲自操刀了《陆家嘴光晕》这部作品,将金融区冰冷的金属摩擦声、电梯运行声与数字交易提示音,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充满未来感和律动感的电子音景中,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数据流动、能量奔涌的数字丛林,既感受到了现代都市的脉搏,也引发了对技术与人性的深思

另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是年轻的先锋派声音艺术家艾略特·陈(Elliott Chen)。他以其对“废弃物声音”的创造性使用而闻名。在本次计划中,他负责《滨江回响》的创作。他深入杨浦滨江的老厂房,录制了废弃机床的残余振动、生锈铁门的开合声、乃至风吹过破旧窗户的呜咽声。他将这些象征着工业时代变迁的声音,与现场录制的黄浦江潮水声、江轮汽笛声进行分层、叠加,运用空间音频技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听众在耳机中能清晰地感知到声音的移动轨迹,仿佛亲眼目睹了工业文明遗迹在自然力量与时间流逝中的沉静与新生。艾略特·陈的作品,极大地拓展了“音乐”与“素材”的边界,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力量

未来的和弦:不止于聆听的体验

2025年10月5日的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新作品发布会。它更是一个宣言,宣告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互动模式的诞生。音乐环境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城市音景再生计划”的成果将被部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声音设计。例如,在部分地铁站,通勤者将能听到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更为舒缓的列车进站声与环境背景音;在滨江公园,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聆听专属该区域的、融合了历史与自然声音的增强现实音景。这种将艺术直接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使得环保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连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东滩絮语》中那纯净的候鸟啼鸣、风吹芦苇的沙沙声与轻柔的弦乐交织在一起,透过高品质的音响系统在上海的夜空中回荡时,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音乐环境委员会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科技的硬手段,更需要文化与艺术的软力量。当每一个市民开始用耳朵去重新“看见”并欣赏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行动,便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温柔与坚定。这场始于上海的音乐实验,其涟漪必将扩散至更广阔的世界,奏响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未来乐章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