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引领“废弃音浪”新纪元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1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引领“废弃音浪”新纪元

2025年10月5日,中国上海——在这座融合了古典韵律与现代节奏的国际都市,一场关于声音与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中国垃圾处理协会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简称“音废委”)于今日发布了其年度重磅项目——“废弃音浪2025”全球倡议。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聆听我们世界的文化运动。当废弃的易拉罐、破碎的玻璃瓶、老旧的电子元件与音乐家的灵感相遇,垃圾不再是被丢弃的终点,而成为了艺术新生的起点

音废委:当莫扎特遇见垃圾分类

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成立于2022年,是中国垃圾处理协会下属最具创意与前瞻性的分支机构。其成立的初衷源于一个尖锐的洞察:全球每年产生的数千万吨垃圾中,有大量物品本身具有独特的声学特性,却最终被填埋或焚烧。委员会由一群跨界的梦想家组成——包括环境工程师、声音艺术家、材料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坚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音符”。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重新定义“垃圾”的价值,将废弃物转化为可演奏的乐器、音乐装置乃至完整的交响乐团素材。

过去三年间,音废委策划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2023年的“垃圾场交响曲”项目,艺术家们用从上海老城厢回收的3000件废弃物品制作了整套打击乐器,在浦东滨江公开演出,视频点击量突破五亿次。2024年,他们发起了“声命周期”教育计划,深入全国200所中小学,教孩子们用日常废弃物制作简单乐器,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环保与创意的种子。而今天的“废弃音浪2025”则是其迄今为止最具雄心的项目——计划在明年年底前,在全球12个城市建立“声音回收站”,将这些站点同时打造为社区音乐工坊和环保教育基地。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引领“废弃音浪”新纪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音炼金师:委员会的灵魂人物

如果说音废委是一支交响乐团,那么委员会主席李音染无疑是其指挥家。这位45岁的作曲家在转向环境音乐前,已是国际知名的电子音乐先锋。她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走访某沿海城市时,看到被冲上岸的塑料垃圾在风中发出空洞的呜咽声。“那一刻我意识到,地球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演奏’——一首关于消费主义创伤的哀歌。”李音染说道。她于2022年牵头成立音废委,其代表作《塑料海洋协奏曲》完全由海洋垃圾制作的乐器演奏,曾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引发轰动。

委员会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技术总监陈震宇,这位38岁的麻省理工材料科学博士被誉为“声音炼金师”。他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声学分类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各种废弃材料的共振频率、谐波特性和耐久度。“每件被丢弃的物品都有其独特的‘声纹’,”陈震宇解释,“一个可乐瓶的共鸣频率是526赫兹,一片汽车挡风玻璃被敲击时能产生类似钟声的泛音。我们的工作就是解读这些被忽视的声学密码,并将它们重新编排入音乐的语境中。”他最近的研究重点是电子垃圾的声学潜力,发现老式硬盘驱动器中的磁铁与线圈能够产生类似特雷门琴的奇幻音效

废弃音浪2025:从上海辐射全球的声态革命

“废弃音浪2025”项目的核心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声音升级回收”生态系统。以上海的首个“声音回收站”为例,市民不仅可以捐赠特定类型的废弃物,还能在专业指导下,亲手将这些材料转化为可演奏的乐器。项目还包含一个数字平台,通过AR技术展示废弃物乐器的制作教程,并建立一个全球“音废音乐家”社区,分享由废弃物乐器创作的原创音乐

今日发布会上,音废委展示了项目的首个成果——由上海三个社区的居民共同制作的“城市记忆交响装置”。这个高达三米的声学雕塑完全由回收的共享单车零件、建筑废弃钢材和旧家电组成,当观众触摸不同部位时,会触发代表上海不同历史时期声音记忆的片段,从外滩的钟声到弄堂里的市井喧哗。该装置将于下周起在黄浦江畔长期展出,成为城市声音景观的一部分

随着“废弃音浪2025”的启动,音乐垃圾处理委员会正在重新定义艺术的边界与环保的可能性。在他们的愿景中,未来的城市不仅是智能的,更是“可聆听”的——每一件被丢弃的物品都可能成为城市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而环保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当废弃物的声音被重新赋予意义,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或许,拯救地球的旋律,就隐藏在我们曾经丢弃的垃圾之中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