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科技的“系统化”交响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20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科技的“系统化”交响

2025年10月5日,上海外滩的老码头艺术中心,一场名为“涌现:城市声景重构”的音乐会正悄然进行。这里没有传统的交响乐团,取而代之的是环绕听众的128声道扬声器阵列、实时处理城市噪音的AI算法,以及几位在控制台前“演奏”代码的音乐家。这场看似前卫的实验,正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音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简称“音乐系统委员会”)年度最重要的公开活动之一。它并非孤立的艺术尝试,而是这个独特协会长期以来致力于将系统性思维、前沿科技与音乐创作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标志着音乐正从一个纯粹感性的艺术门类,逐步演变为一门需要精密设计、跨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

当音符遇见算法:音乐系统委员会的使命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音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协会。它诞生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其核心成员并非全是科班出身的演奏家或作曲家,而是由一批兼具深厚音乐素养与数学、计算机、声学、心理学乃至复杂系统理论背景的学者和艺术家组成。协会的成立,源于一个深刻的洞察: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欣赏乃至产业模式,都已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传统的、依赖个人灵感和手工作坊式的音乐生产模式,虽仍具价值,但已无法完全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该委员会的核心使命,便是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解构与重塑音乐。这包括: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探索音乐结构与人类情感反应的量化关系;开发新的音乐信息检索系统,以应对海量音乐内容的分类与推荐;构建智能作曲辅助平台,帮助音乐家突破创作瓶颈;甚至研究大型音乐节或在线音乐平台的运营如何通过系统优化实现效率与体验的最大化。在上海的这场音乐会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一理念的极致体现——整个演出空间被视作一个完整的声学系统,每一位听众所处的位置、现场的声压变化、外部传入的城市噪音,都成为系统实时演算的输入变量,最终“涌现”出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音乐体验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与科技的“系统化”交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系统的建筑师:协会中的重要人物

任何组织的活力都源于其中的人。音乐系统委员会汇聚了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思考者与实践者。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委员会的现任理事长,李维教授。他本身是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早年曾以传统作曲家的身份成名,后毅然转向计算机音乐与声音装置艺术的研究。李维教授常言:“音乐的本质是信息的组织与传递。在古代,信息是五声音阶;在古典时期,是和声对位;在今天,它就是数据流与算法。我们不过是用了新的工具,去探索那个永恒的主题——如何与人类的灵魂对话。”他主导开发的“华夏音韵基因库”项目,试图通过AI深度学习中国各地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基因”,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既保留民族神韵又充满未来感的新音乐,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年轻的“声音建筑师”陈霙。她拥有声学工程与实验音乐的双重背景,是本次上海音乐会的主要设计者。陈霙不善言辞,但她的作品极具说服力。她擅长将城市基础设施(如地铁运行数据、电网负荷波动)转化为动态的音景,赋予冰冷的城市运行以诗意的听觉形态。在她看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持续发声的乐器,我们的工作是为它调律,让被忽略的‘噪音’展现出秩序与美感。”这些人物,正是音乐系统委员会的灵魂,他们打破了艺术与科学的壁垒,用实际行动证明,理性的系统思维非但不会扼杀创造力,反而能为它开辟出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

未来已来:音乐的系统化未来

2025年10月5日上海的音乐会,只是一个路标,指向一个音乐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的未来。音乐系统委员会的工作,预示着几个可能的趋势:首先,音乐创作将从“作曲家主导”更多地向“人机协同”演进,AI将成为音乐家的“超级助理”甚至“创作伙伴”。其次,音乐体验将高度个性化与场景化,基于听众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脑波)和所处环境实时调整的“自适应音乐”将成为可能。最后,整个音乐产业将被视为一个更大的复杂生态系统,从创作、制作、发行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将通过系统模型进行优化,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率的平衡

当然,也有人担忧,过度的“系统化”和“技术化”是否会使得音乐失去其最宝贵的人性温度与偶然性魅力?对此,音乐系统委员会的探索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的实践并非用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试图理解创造力的底层逻辑,并用更强大的工具去扩展它。正如那晚回荡在上海老码头的声波,它们源于冰冷的代码和精密的算法,最终唤起的,却是听众心中关于这座城市的温暖记忆与无限遐想。当音符遇见算法,当艺术拥抱系统,我们听到的,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人类想象力在新时代奏响的、更加恢弘的乐章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