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音符为生灵跃动——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最新动态
在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秋意渐浓,但上海音乐厅内却因一场名为“万物和鸣”的交响音乐会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暖意与生机。这并非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下属的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精心策划的年度盛事。委员会旨在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搭建起人类与野生动物情感沟通的桥梁,唤醒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切关注。此次音乐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原创保护主题音乐作品,更标志着该委员会的艺术公益项目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音乐与野性共鸣:委员会的使命与足迹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团体。它成立于2020年,由一群心怀自然、技艺精湛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共同发起。其核心理念是“艺术赋能保护”,即利用音乐的感染力、传播力与创造力,将冰冷的保护数据和严峻的生态现实,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艺术体验,从而触及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创作以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举办专题音乐会、开展“音乐自然教育”进校园/社区活动,以及与国内外保护组织合作,将音乐演出融入保护宣传的第一线。
回顾其发展历程,有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关重要。2022年,委员会发布了首张数字音乐专辑《聆听消失的足音》,专辑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对应一种濒危野生动物,如中华秋沙鸭、东北虎、扬子鳄等,通过音乐描绘它们的习性、困境与希望,在流媒体平台获得了超千万的播放量。2024年,他们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发起了“声境守护”计划,在保护区内进行不打扰野生动物的环境录音,并将这些真实的自然之声——风声、水声、鸟鸣、虫吟——融入音乐创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自然合奏”。而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音乐会,正是对这一计划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委员会影响力扩展至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执棒者:委员会中的音乐巨擘
一个组织的活力,离不开其核心人物的引领。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汇聚了多位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以艺术造诣享誉业界,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公益事业。
委员会的灵魂人物,当属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陈弘远**。作为委员会的创始会长,陈弘远先生坚信“音乐是最高级的共情”。他早年留学欧洲,深受西方自然哲学与音乐美学的影响。归国后,他将其对古典音乐的深刻理解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融合,创作了大量充满自然灵性的作品。在委员会中,他不仅亲自执棒重要演出,如本次“万物和鸣”音乐会,更主导了大部分核心音乐的创作。他常说:“我们不是在为动物创作音乐,而是在替它们,替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母亲发声。”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青年琵琶演奏家**苏雨桐**。她以其创新的演奏技巧和跨界融合能力而闻名。在委员会里,她致力于将中国传统乐器与野生动物主题结合,用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模拟雨林滴答,用激烈的轮指表现猎豹的奔腾,极大地丰富了保护音乐的表现维度。在本次音乐会上,她演绎的新作《江豚的浅吟》,用琵琶温婉而略带忧伤的音色,生动刻画了长江江豚的灵动与面临的生存威胁,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此外,著名钢琴家**赵霖**、致力于电子音乐与自然采样融合的音乐制作人**李响**等,也都是委员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从不同维度共同塑造着委员会独特而多元的音乐保护语言。
2025年10月5日:新征程的起点
回到2025年10月5日的夜晚,上海音乐厅的掌声经久不息。“万物和鸣”音乐会成功首演了由陈弘远作曲的交响诗《生命共同体》三部曲,以及多位音乐家联合创作的多媒体交互式音乐剧场《迁徙·密码》。后者通过实时生成的视觉影像与音乐互动,让观众仿佛亲历了候鸟跨越千山万水的壮丽与艰险。音乐会现场还宣布了委员会的下一个重磅项目——“全球濒危物种数字音乐馆”计划。该计划旨在联合全球音乐家,为世界范围内的濒危物种创作音乐肖像,并建立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让这些“声音档案”成为物种存续的另一种见证。
这一晚,音符不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它化作了望远镜,让人们窥见荒野的壮美;化作了听诊器,让人们感知地球脉动的危机与顽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音乐野生动物委员会,正用他们手中的乐器与心中的热忱,谱写着一曲曲超越物种界限的宏大交响乐,提醒着每一位听众:保护野性生灵,不仅是责任,更是对生命本身最深沉的诗意与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