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当谷物奏响乐章——中国粮油学会音乐粮油委员会秋季交响纪实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粮油与音乐仿佛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个关乎温饱,一个关乎精神。然而,2025年10月5日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中国粮油学会音乐粮油委员会,这个听起来颇具跨界色彩的组织,以其名为“丰稔·音韵”的秋季新作发布会,向世界宣告:粮食的生命律动,亦可化为动人心魄的旋律。
从粮仓到乐池:一个独特协会的诞生与使命
中国粮油学会音乐粮油委员会,并非一个凭空臆想的组织。它成立于2018年,其创始初衷源于一批兼具农学家与音乐家双重身份的先驱者的奇思妙想。他们坚信,粮食的种植、收获、加工乃至品尝,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节奏与情感的过程。协会的核心理念是“探寻粮食背后的生命韵律,用音乐语言讲述中国粮油故事,促进食育与美育的融合”。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两项核心工作:一是创作以粮油为主题的原声音乐,将小麦的生长周期、稻谷的摇曳姿态、油脂的萃取工艺等,通过交响乐、民乐、电子音乐等形式进行艺术化表达;二是举办“田间音乐节”与“粮仓音乐会”,将演出场地从传统的音乐厅延伸至广阔的田野与具有历史感的粮仓遗址,让观众在独特的氛围中感受农业与艺术的共生共荣。
协会发展历程中的重点事件,无疑是为其奠定了行业地位的“2023年全国粮油主题音乐双年展”。那次活动汇集了超过五十位作曲家,创作了近百首与粮食相关的作品,并成功在多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基地巡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本次在上海举行的“丰稔·音韵”发布会,则是其理念的最新实践与升华,标志着音乐粮油创作从探索阶段进入了成熟、系统的产出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的耕耘者:协会中的重要人物
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都离不开核心人物的驱动。音乐粮油委员会的灵魂人物,首推其现任会长——著名作曲家兼食品工程学博士,**李慕禾**。李会长早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出于对农业的深厚兴趣,攻读了食品科学博士学位。他善于将严谨的科学数据与奔放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其代表作交响诗《麦浪三重奏》,便是通过精密的声音采样技术,记录下小麦在微风、强风及收割瞬间的不同声响,再将其解构、重组,辅以管弦乐的烘托,生动描绘出一幅从播种到丰收的壮丽音画。李慕禾常说:“每一粒谷物内部,都蕴藏着一部等待被唤醒的交响乐。”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协会中坚力量是青年琵琶演奏家与谷物研究员**陈曦**。她将琵琶的轮指、扫弦等技法,与稻谷脱粒、碾米的声音质感相模拟,创作了《米语》系列室内乐作品。在本次发布会上,她与数字视觉艺术家合作,演绎了新作《豆蔻年华》,通过琵琶的灵动音色与实时生成的豆类生长影像,展现了豆类植物从萌芽到结荚的生命历程,其表演既充满古典韵味,又极具现代实验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丰稔·音韵”:一场感官与思维的盛宴
2025年10月5日的上海之夜,东方艺术中心座无虚席。“丰稔·音韵”音乐会在一曲由李慕禾亲自指挥的《油彩·江河》中拉开序幕。作品以中国主要食用油料作物(如大豆、油菜籽、花生)的流通路径为灵感,用低音弦乐模拟原料的厚重与底蕴,用木管与铜管的交织表现精炼过程的纯粹与升华,最终以辉煌的齐奏象征油脂作为美食载体,如江河般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流淌。紧接着,陈曦的《豆蔻年华》则带来了片刻的静谧与哲思,琵琶的颗粒感音色与屏幕上跳跃的豆苗相映成趣,仿佛让听众“听”见了植物生长的声音。
音乐会的下半场,则更侧重于互动与体验。委员会首次公开了其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开发的“风味频谱仪”初步成果。该仪器能将不同粮油产品的风味物质数据实时转化为对应的音高与音色。在现场,主持人邀请观众品尝了不同年份、产地的特级初榨橄榄油,与此同时,频谱仪将这些风味特征——如果香的明亮、苦味的低沉、辣感的尖锐——即时编配成一段段即兴的电子音乐。这一刻,味觉与听觉实现了奇妙的通感,品尝不再仅仅是口腔的享受,更成了一次耳朵的旅行。
当最后的音符在音乐厅中缓缓消散,掌声经久不息。这不仅仅是一场成功的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概念传递。中国粮油学会音乐粮油委员会通过其不懈的努力与艺术创新,成功地拓宽了音乐的边界,也为人们理解农业、感知食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诗意的维度。在这个粮食安全与精神文化需求并重的时代,他们用行动证明,滋养我们身体的谷物,同样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未来的道路上,这支独特的“音乐粮农”队伍,必将继续在田野与乐章之间,播下更多关于美与生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