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振动委员会引领声学艺术新浪潮

频道:音乐动态 日期: 浏览:30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振动委员会引领声学艺术新浪潮

在2025年10月5日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上海外滩源历史建筑群中,一场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音乐振动委员会**主办的声音盛宴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音乐的认知。这场名为“共振·东方”的声学实验演出,不仅展示了最新的音乐振动研究成果,更标志着音乐与科技融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音乐振动委员会:当工程学遇见缪斯女神

音乐振动委员会作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旗下最具创新力的分支,自2018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该协会汇聚了声学工程师、材料学家、计算机专家和音乐创作人,专注于研究声波振动与人类听觉体验的深层关联。在过去的七年里,他们成功将多项航天器减振技术转化为音乐创作工具,开发出能够精确控制声波振动的“谐波调制系统”。今年更推出了“文化遗产声景重建计划”,利用振动采集技术复原了敦煌壁画中失传乐器的声学特征

2025年10月5日上海:音乐振动委员会引领声学艺术新浪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灵魂人物: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奏

委员会主席**陈音宁教授**堪称这个领域的先知。这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声学实验室的科学家,曾主导开发了“智能振动滤波算法”,使音乐在不同材质空间中的共振损耗降低了72%。在她的新作《黄浦江波频变奏曲》中,通过实时采集江面水流振动数据,将其转化为基础音源,再配合陆家嘴建筑群的实际共振特性进行编曲,创造了建筑与自然对话的声学奇观

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张远声**则带来了更前卫的探索。他设计的“神经触觉振动背心”能让失聪观众通过皮肤触觉感知音乐振动,这项技术在上月的东京国际音乐科技展上引起轰动。在本次演出中,他特别为上海老城厢的石库门建筑定制了《砖石记忆》系列作品,通过精确计算青砖的固有频率,让百年老墙变成了会“唱歌”的历史见证者。

未来已至:振动音乐的城市实践

2025年的突破性进展当属“城市脉动采样计划”。委员会在上海地铁16号线地下段安装了384个微型振动传感器,收集城市交通产生的独特振动波形,经处理后成为音乐创作的原始素材。这种将基础设施运行数据艺术化的尝试,不仅拓展了音乐创作的边界,更让市民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感知每日生活的城市韵律

随着夜幕降临,外滩源的演出渐入高潮。观众们佩戴着特制的骨传导设备,感受着声波在身体内外的共振——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而是一场跨越感官维度的体验。音乐振动委员会用七年的时间证明,当严谨的工程学与自由的艺术创作相遇,产生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又一次革命。在这个秋夜,上海的天空中飘荡的不只是音符,更是振动带来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