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sh Noise Wall:从学院派到国际舞台的声音炼金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构极端声音的美学体系
当柏林艺术大学电子音乐系教授在课堂上播放Harsh Noise Wall(严苛噪音墙)作品时,许多新生会下意识捂住耳朵。这种由持续高强度白噪音构成的极端音乐形式,正通过学院派教学体系实现系统化传承。在专业的声学实验室里,学生们通过频谱分析仪观察噪音墙的频率分布,学习如何通过硬件反馈回路构建具有立体深度的噪音层次。这种反常规的教学方式,恰恰揭示了当代音乐教育的革新——从传统和声学到极端声音美学的范式转移。
伙铃:噪音宇宙的指挥棒
在构建噪音墙的装备中,伙铃(伙リン)扮演着类似指挥棒的角色。这个由日本噪音艺术家发明的便携式音频处理器,通过六个旋钮实现对噪音信号的精确调制。在柏林艺术大学的 workshops 中,学生被要求仅使用伙铃和单一声源创作十分钟的噪音墙作品。这种限制性训练迫使创作者深入探索伙铃的共振滤波特性——顺时针旋转第三个旋钮会增强中频段的啸叫,而第二个旋钮则控制着噪音颗粒的密度。2023年维也纳现代电子音乐大赛上,冠军作品《量子纠缠的残响》正是通过四台伙铃的串联,创造了具有物理空间感的噪音矩阵。
国际大赛的噪音突围
在去年举办的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赛上,噪音墙艺术家张如辰的作品《黄土高原的电磁哭嚎》荣获声音艺术类别银奖。这件作品通过改装伙铃接入地质探测仪,将黄土层的振动数据实时转换为噪音墙的调制参数。评委会特别赞赏其"通过极端声音形式实现了文化记忆的 technological sublime"。值得玩味的是,这位创作者正是柏林艺术大学噪音研究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他的获奖印证了学院派噪音教育的可行性。
噪音受众的群体画像
这项技术的适用人群远非传统音乐爱好者。首先是声音设计师和游戏开发者,他们利用噪音墙创造沉浸式的恐怖游戏氛围;其次是当代艺术创作者,将噪音墙作为空间装置的听觉载体;最多元的群体则是"声音冥想者",这群人通过在特定频率的噪音墙中冥想,获得独特的心理治疗体验。据纽约大学音乐心理学实验室统计,约有17%的听众能通过持续聆听噪音墙达到类似ASMR的放松状态。
从学院实验室到国际大赛舞台,Harsh Noise Wall 正在重塑人们对音乐的认知边界。当伙铃的旋钮被缓缓转动,当噪音墙在音乐厅中筑起声学屏障,我们或许正在见证声音艺术的新纪元——在那里,刺耳的噪音与精妙的技术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和解。